第九十四章 算计孔颖达
作者:步兵长      更新:2019-09-25 23:14      字数:451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在后世被网络小说用烂了,很多主角都用这句话吊打过土著。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梗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的解法所代表的意义。

  这句话在古代只有一个解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愚民政策是数千年来统治者惯用的手段。他们认为百姓知道的太多就会变得狡猾不好管理,还是愚昧无知些比较好。

  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质疑这句话呢?清朝。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被后世黑的体无完肤的‘我大清’。

  (其实被认为最黑暗的清朝反而诞生了最‘激进’的思想,某些放到二十一世纪都不落后,不得不说是个讽刺。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就不过多描述了。)

  因为清廷的黑暗和禁锢,让很多的文人开始寻找原因谋求出路。在独尊儒术的天下里,他们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寻找答案。

  然后就有人发现了这句话,换个断句的方法,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于是,一场关于断句的大争论就开始了。

  孔子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已经无法知晓,所有的解读都只是猜测,自然谁都无法说服谁。大家各抒己见打的不可开交。

  最终有两个答案成为了主流,一个就是流传了数千年的那个解释。这个解释之所以没有被摒弃大多是因为有一大群‘孔黑’在主导——这么大的黑点,怎么能让你洗白了呢。

  另一个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岳山也是在网络小说上看到这句话的梗,专门翻阅了资料才知道,这句话闹出了多大的学术争论来。

  这他感慨万千,标点符号是多么的重要呀。

  言归正传,既然要和大儒争辩,这么经典的梗自然不能不用。

  岳山知道自己的斤两,和大儒比学识简直就是找死。别说孔颖达这样通晓百经的人,就算是普通读书人都能碾压他。

  后世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不求甚解’,看一遍知道什么意思就可以了。古人读书那都是先把书通篇背诵下来,然后逐字逐句的解读。

  完全没有可比性。

  所以和人家探讨学问就是找死,想不丢脸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谈话的主动权,用后世大儒的研究成果来击倒对方。

  用这个梗还有一个原因。孔颖达是孔圣的三十一世孙,而这句话的不同解法也直接关系着孔子的位格。

  前者是附和统治阶级的保守愚昧愚民思想,后者是大胸怀教化天下万民。

  如果说第一种解释是圣人初级阶段,那后一种解释孔圣直接就登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保守愚民的话?”

  说道这里,他声音陡然变的尖厉起来:“是孔子口是心非,还是后世不屑子孙为了一己之私胡乱解读?”

  “闭嘴。”长孙无垢和孔颖达同时喝道。

  “孔子岂是你一个无知稚童所能置喙的。”长孙无垢抢先喝斥道。

  她是在保护岳山,把他质疑孔子的话归于稚童无知之言,意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而岳山并没有顺坡下驴,朝长孙无垢露出一个胜券在握的笑容,再次问道:“孔学士,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孔颖达默然,他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他真的没有想到,千余年来公认的解读居然被一个十岁的稚童给质疑了。而且还有理有据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如果给他一定的时间思考,他自信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可很明显,眼前的少年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内心深处居然真的有些认同这个质疑。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怎么会说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话来?

  可是这句话明明白白的写在论语上,还能有错?还是说千百年来大家都理解错了,这句话真的有别的解法?

  难道这个少年真的掌握着一种完全不同的解法?他既不愿意相信,内心深处却莫名的有些期待。

  该怎么办?

  坚持固有的解读?那就是在否定孔子的伟大。可要是承认自己的解读有问题,那就是在认输。向一个十岁的稚童认输,他孔颖达颜面何存?

  祖宗的荣耀和自己的颜面哪个更重要?

  孔颖达没有任何犹豫就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