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大汉华章(48)
作者:洛娜215      更新:2023-07-22 23:30      字数:8504
  夏安然立刻就明白了窦皖的言下之意, 他会来同他说这个正是提醒之意,大司农那边一时间可能没有注意到民间情况,但是这样囤积粮食的情况很容易会影响到青黄不接之时的寻常农户。

  本来这时候粮价就高, 商家还不肯卖打算再加个价,这不是折腾人吗?

  还真是没个消停……

  夏安然眸光低垂, 这事表面上是商人干的, 可他不觉得那么简单。商户敏感逐利,现在他在商户们的眼中那简直是香馍馍。

  这位小国王对商户的温和姿态和招商引资的种种政策在这小半年来吸引了不少商户落户于此。

  外来商户自然也会冲击到本地商户, 但是在政府“官方指导价”的控场之下, 这些商铺极其货物的价格都控制在一个平稳区间, 对于本地的货物有冲击,但总体来说影响不算太大。而且商业这东西,完全失了竞争性也不行, 那基本都是垄断,垄断产业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夏安然此举就是在羊群里头放进来了一匹狼。

  狼的胃口其实很有限,只有一头狼吃不了太多市场, 但是却可以逼得小羊们开始奔跑,并且为了能够跑过狼拼命吃草, 锻炼体魄。

  而且本来懒洋洋的羊群因此也开始团结起来, 试图建成联盟。在这个时候要说这些商人会得罪夏安然?他是不信的。

  夏安然沉吟片刻,他指尖在桌案上随意划出凌乱的线条, 脑中却在进行头脑风暴。

  是谁?

  是勋贵?

  是簪缨?

  还是……外来的商户?

  当然也不能排除真的有短视到那种程度的商人的可能。

  见他眸光闪动,明显在激烈思考的模样,窦皖便也不再说话,他伸手为人倒了一盏茶推了过去。夏安然没注意, 他将茶杯接了过来喝了几口,然后捧在手里继续思索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窦皖拿起了自己的书册, 垂下眼帘继续看自己的书,只唇角却微微扬起,一时之间二人均不说话。

  要压下粮价很容易就能做到,中山国粮仓的存粮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但是这藏在背后的人……有点麻烦啊。

  久等不到人关注的程武愤而扭头,一看这两人相挟坐在那儿饮茶,当下气炸,他蹭的站起身,“殿下,窦皖,你们还练不练武啦!”

  夏安然顺势看过去,杏眼立刻瞪圆了:“阿武,你的眼圈怎么啦?”

  程武小少年涨红了脸,一脸羞涩地喊道:“我,我撞枪杆子上了不行啊!”

  ……行叭。

  ===

  在得知储粮出现意外之后,夏安然没有立刻插手这件事。他对自己的属下表现有信心,果然,不到两日,少府和大司农就齐齐前来告罪。

  经过一番整理后,少府和大司农治下的粮仓内均有遭受虫灾,受灾粮草约莫有三成,被完全吃空的是一成,但是,是否还有别的虫卵藏在稻壳里面就实在不得而知了。

  这件事其实不能怪这二人。

  中山国的粮仓是去岁建国时候匆忙所建。卢奴本身只是普通的县,其粮库从建造之初的目的也只需要应付本地短暂和小批量存粮,现在突然要接纳当季秋粮自然来不及改造。

  匠人们本身已经十分小心,拿吸潮驱虫的石灰粉撒了好几层,然而因为中山国近阶段种种活动频繁,少府的府库频繁开闭,粮食取用经常,加上力士们足底自然会带入虫卵等情况重重叠加,才导致了这次小灾。

  但无论是何缘由,若他二人再小心些,如今困局也不是不能避免。

  且如今民间异动已经传入了二人耳中,对于因自己的不查给殿下带来大麻烦,两人都十分内疚。

  中山国的管理班底年岁较小,难免会有所行不当,此事若是遇到有经验的长者,定然不会让开粮库之事弄得人尽皆知。

  粮为国本,民众最怕的就是吃不饱饭,在米粮一道上便极为敏感,故而在得知郡国存粮出现问题后,就算没有人恶意动手,也会发生大面积购粮情况,甚至还会有农户趋利避害选择在收粮之后囤积起来暂不出手。

  如此即便到了秋收粮库丰足后,市场上粮食可能也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到时候情况可能会更糟。

  两人现下十分内疚,夏安然听闻二人的理由和分析之后沉吟片刻后忽而问了一句:“中山国今岁未服役者,还有多少?”

  这个问题并不归这两人管,但是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两人多少也听闻了一耳朵,于是恭敬答道:“回殿下,今岁尚未服役者,约有万余人。”

  那够了,他取出桌案上的舆图让侍者转递给二人,在中山国国度卢奴县的正西方,被小国王以朱笔落下了一个圈:“在这里,建一个地窖,二位觉得如何?”

  “地窖?”两个臣子齐齐皱眉,这意思是要将粮食藏在地下?这岂不是意味着要在地下挖一个大洞?可地下潮湿,米粮放在地下岂不是要全数霉变?

  而且如此工程体量未免太大。

  夏安然听到臣子婉转反驳的反对意见后一点点张大了嘴巴,等等,你们,都不挖地窖的?

  大司农和少府齐齐表示,不,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

  夏安然呆滞了片刻,他转念一想就知道为什么了,铁制农具刚刚开始被普及,单单是想要挖开地面,能够构成一个供储物的大型窖体就不是用非铁质农具可以轻易办到的,更别提挖地窖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的避无可避必须被破开搬走的各种坚硬石块了,如果不靠铁质农具那难度未免太高。

  他和两个负责中山国农事的官僚面面相觑片刻后,齐齐沉默了下。

  翌日,一则告示被贴在了各大城门口,小国王要赶在农忙开始前重新挖一个粮仓的消息随着征发民役的官员走动间传达到了每个村寨。

  村民们议论纷纷,大家都不能理解小国王是怎么想的,不是说粮仓里头的粮都被吃完了吗?怎么还发役?

  咱们能吃得饱不?会不会饿肚子?

  众多村民议论纷纷。

  谁去谁不去这个问题顿时成为了热络话题。

  中山国民役主要以自愿报名为主,当然每个村都会有一定的目标额度,根据村里头的总人口数为主。说是说每年每人都要服役,但是在管理上要落实到人还是比较难的,多半是划拉每个村子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壮劳力,这取决于农忙农闲时节,以及村子里头的壮劳力数目。

  总体还是以服役不影响民众大生产为主要准则。

  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壮汉们而言,他们也可以通过替人服役来赚取一些收入,这一点上头是不管的。

  到了服役地点,也是以村为单位彼此调动,彼此监管,本人是什么名字除了特别优秀的基本不会被人记住。

  ——当然,譬如修建城墙这种重要工程不算。修建城墙时候责任可是要落实到人的。

  出于这种制度的关系,村民们自然也会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挑选一下服役的类型。

  譬如这一次主要任务是挖坑,属于轻松活计不太讲究身体素质,那么一些体力开始下降的中年汉子就会去报名。

  因为需要的人数不多,每个村要抢名额的自然都得使出些手段来啦,一时间流言甚嚣尘土,传到不知情的小国王耳朵里头的时候只觉得莫名其妙。

  怎么他挖个仓库就变成了打肿脸充胖子之举啦?你们这样败坏我名声是肯定我大汉没有“诽谤罪”和“侵犯个人名誉罪”嘛?

  小心我给中山国加上一条哦。

  当然现在他是没有时间去倒腾法务的。

  中山国没有挖过地窖,自然也不会挖这种下陷式的粮窖,原本以为只要嘴上动一动下头人跑断腿的夏安然不得不戴着芦苇帽子跟着一起去了现场。

  小国王一身短打,戴着遮阳帽的样子别提有多寻常了。一开始来服役的民众都没注意到他,直到小孩被大司农和少府恭恭敬敬请了出来大家才意识到——啊!国王殿下又混到我们当中来了!

  然后小国王顺带把几个小豆丁一起提留了出来,这次村民们都已经习惯啦!他们大概已经有了一个——中山王一家都特别古怪的印象,段时间内这个印象是没法子抹去了。

  不过好处就是,中山王和他的家人们成为了大汉王室中少有的亲民家族。

  民间满意度非常高。

  夏安然这次当然不是一个人来的,发民役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当然要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啊,否则怎么教育他们要艰苦朴素过日子?

  当然,作为坏心的大人,他为了这次出行和小豆丁刘彘又约法三章,首要一点就是不能带小鸭子。

  他们这次同行的会有很多役夫,在这些役夫眼里几个嫩鸭子那简直就是美食的代表,夏安然一点都不想在未来的史书上看到刘小彘成为经典反派角色的理由其中有一条是——他的朋友被农民用残忍的手段杀害并且死无全尸什么的。

  要在几千人当中保护鸭子也实在劳心劳力,也没这个必要。

  当然,公平起见,多多鸭也没有被带来。

  刘彘考虑了一晚上,第二天才答应他,临走前他还亲手做了好些个尿布交给了负责照顾鸭子的畜官。

  那依依惜别的姿态别提多可怜了。

  但是等到了地换上了方便活动的短打,拿起了特制小锄头之后,刘彘立刻忘了离别的愁绪,他满山遍野地撒欢。

  这块地方属于卢奴县的远郊,毗邻隔壁常山郡的曲阳县。对比卢奴县,这里地势稍稍偏高,有一定的倾斜角但不算明显,加上有一些小土坡,于交通运输上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但是地下情况却有很大的差异。

  地势高的地区相对来说地下水位会低一些,卢奴县南北各有一道河流,这块区域便是在河流中间,如果要说卢奴哪里的地下情况有可能相对干燥,那也只有这里了。

  夏天日头大,体力消耗严重,为了这次发役,夏安然特地带来了相当数量的盐和薄荷草,盐薄荷水可以任意取用,自己带上杯子就能来倒。除此之外,他叮嘱村民们互相看顾着些,虽然会避开日头最大的午时,但是太阳直射下的威力依然不小。

  之所以选在这时候动工也是为了应对入仓的秋粮。

  而且盛夏时刻土木工程也更容易干一些。这次他调用了三合土打底,为数不少的石灰粉、草木灰调和后用以除湿。更让人心疼的是,他把自家的花椒全都贡献了出来混在了灰泥里面,到时候这些灰泥会被用来涂抹在粮仓里面用以驱虫。

  花椒被涂抹在墙上干燥后会发出独属于植物的香味,这种味道虽然后来被人类用作了调味食物,但是于植物来说,这股味道的用途其实是为了驱赶昆虫的。

  这种不太正规的“椒房”对于驱虫应该挺有效果,而且维护成本也不大,每隔几年再往里头粉刷一次即可。

  第一次造粮仓,考虑到中山国的存粮数量,夏安然没有做太大,只是做了两个仓房,一个为少府仓房,一个是大司农的仓房。为了避免混淆,地面用了不同的砖色以示区别,大司农的是青砖,少府的则是红砖。

  大司农对于小国王给他配给更为昂贵的青砖可感动坏了,但实际上对于中山国来说,烧制这种青砖红砖所相差的也不过是冷却时间的差异罢了,原材料成本是一样的。

  现在中山国的窑炉主要产品是耐火砖,中山砖的高耐火性已经成为了明星产品,依托于多国物流业和哥哥们(照顾弟弟生意)建造火炕的需求远销国外。

  而夏安然心里头还有一点小九九,咳,自己的私库么自然要红红火火啦!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配色在后来被叔伯兄弟学会后居然莫名成为了一种“潜规则”,青砖甚至在后面被学子们吹嘘成了廉洁、长青之意,表达陛下对国家粮仓的某某意见和期许。

  这点是夏安然始料不及的。

  未来照搬哥哥经验并且造成这一结局的刘小彘现在正站在栅栏后面围观下头挖坑之举,为了防止意外,他身上还挂着一根用粗麻绳捆成的安全绳,这根绳子就拴在了胶东王的侍官手中。

  小国王满地蹦跶,他未来的侍官背后的汗却是一层又一层得往下淌,生怕自己一个疏漏薄皮小国王就要掉下去啦!

  这次来服役的役民使用的都是中山国下发的农具,夏安然之前让打铁坊造了一批专门用来破土的铲子,穿地效果现在看起来非常好。

  他们的选址非常优秀,工人们已经挖到了地下四五米的地方还没有出水,且被捞上来的土层相对干燥,土层里面也基本没有什么昆虫,更是不曾看见蚯蚓。

  这是个好消息。

  “蚯蚓非常喜欢水。”夏安然对几个孩子解释道,“如果在野外掘地一二尺还没有看到蚯蚓,那么基本可以证明这块地方十分干燥,缺乏地下水。那么理论来说,近距离也不会有河流湖泊在。”

  “那要怎么办呢?”

  韩嫣仰头看着这位懂的很多的中山王,小国王对他笑了一下,他带着小豆丁们做了一个实验。

  挖一个小坑,然后将在清晨时候摘取的树叶树叶放进去,上头他覆盖了透光度较好又能够防水的蜡纸,为了保证密封,蜡纸周围被土层所固定,然后最后一步,“在蜡纸的中间,小碗的上面放一个小石子就好。”

  这个艰巨而困难的任务被交给了年岁最小的阿青三头身。

  “那,然后呢?”刘彘脾气急,他上看下看没有看出这其中的秘密,忍不住先问了一句。

  “然后啊。”夏安然神秘地笑了一下,“等到天气最热的时候,水就会出来啦!”

  “哇!?”几个小豆丁对于这种说法半信半疑,他们盯着这个古古怪挂的装置好些时候,就连让他们去吃饭也不听,硬是捧着饭碗在这里蹲了好些时候。一直到日头西斜,几个小孩被晒得皮肤发红,夏安然才为他们揭晓了谜底。

  石蜡纸被掀开的时候大家就看到应该是干燥的纸面上覆盖了一层小水珠,随着小国王的动作还有滴滴答答的水珠滴下来,几个小孩等待不及,立刻就探头看向了小坑中央的碗,然后他们纷纷发出又兴奋又惊恐的尖叫声。

  里面毫无疑问是有水的,数量还不少,但是现在这些水里却飘着好些小虫子。

  张骞立刻缩回头深深吸了几口气,定定神再看过去。

  不行!

  里面有,有好多只脚的那种!

  好恶心!!

  虽然出生于北方,是个未来的壮汉,但是对于北方少见的昆虫张骞表示实在是适应不来。

  尤其是密密麻麻的那种小虫,简直太恶心了,根本不能忍!

  几个孩子里面适应力最好的就是刘彘和阿青了,两个小豆丁都是能捏着蚯蚓喂鸭的主,现在看到这种小虫子自然全无问题。

  夏安然让人将碗给小孩们拿了上来,刘彘观察了下判定:“不过半壶水。”

  “役夫每日饮水约莫四壶……”不太够啊!

  小孩皱了皱眉小眉毛,“是要多挖几个吗?还是要多放些树叶?”

  “那如果直接给人吃树叶呢?”

  “喝不够水会怎样?”

  几个小孩立刻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绕着夏安然问,就在小国王的耐心渐渐告罄之时,终于有人来为他解围了。

  被同样来围观粮库制造的韩婴提溜去的窦皖现在被放了回来,他一来就听到了几个小豆丁绕在夏安然身边问问题,又见小国王面上的笑容已经开始要撑不住了,知晓小国王性格的窦皖立刻快步上前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够食用,有些非常苦涩,兵士们难以下咽。即便是为了活命,也有兵士不愿意去吃那个或者只食用很少一部分。”

  “喝不够水会导致兵士目眩,头晕,没有力气,还会极端沮丧。更严重的会因干渴死亡,没水、没粮都极容易引起兵士们哗变。”

  “殿下的这种取水方式只是应急,大军出征在外,使用的是别的取水方法。”在和小豆丁们互相见礼之后,看起来懂得很多的窦皖立刻被孩子们团团围住。

  他从父窦婴是大将军,耳濡目染之下,他自然知道很多军营里头的故事,很快就解放了夏安然。

  小国王非常珍惜这种得来不易的清静,他脚下几个挪动悄然从豆丁的包围圈中跑开。

  然而他很快就被韩婴抓住啦!

  韩婴抓住小国王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中有一极其重要的便是:“殿下要如何取粮?”

  这种直接挖个大坑的存粮方法着实超出众人的理解范畴,尤其在小国王表示粮食到时候是直接倒进去,都不带封袋的之后。

  那到时候要如何拿出?又如何保证新旧粮食的替换?这样直接放下去岂不是新粮永远压在旧粮上头?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粮食放好之后一旦被封顶,一段时间内是不会被再次打开的。这种储粮仓库正是修建于隋盛于唐宋的含嘉仓,是利用土内温湿度稳定的环境来进行粮食的长期保存的一种存储方式。

  因为粮食数量够多,在堆存后因其自重互相叠压,空隙很小。米粮上层复用席子覆盖,最上头则是撒上又能保温又能隔绝空气的谷糠。

  在舱门被合上之后,这个仓库内仅存的氧气很快被新鲜的谷粒消耗殆尽,低氧低湿度环境下的种子可以进入休眠,而虫子却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

  建在地下的储粮部分周围是坚硬的三合土,外来的虫子很难侵入,更不用说鼠类什么的了。

  一般来说只要不出意外,这个仓库里头的粮食可以放上两年以上。当然,因为仓库平日里头不打开,自然也不会有被盗的风险。

  “所以殿下想的是……今岁的秋粮存入后,便不再打开?”

  夏安然点点头:“等过了秋收,我们再建几个仓库,以那个作为正常的流转仓库。到时候几个仓库轮换着来,这样粮食也不容易放坏。还能降低管理成本。”

  “若是遇到灾年或者意外情况,提前开仓也无妨。外头流转的仓库,便是平仓。而这个……”夏安然指了指正在建立的仓库,说道,“是中山国的底气。”

  韩婴思索了下,他看了看现在大家所站立的位置,再盘算了下此处到卢奴的距离,觉得这样的仓库作为存储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一种操作模式实在是有些离奇,他对于将粮食挖个洞藏起来这种做法还真是心里头没底。

  见他这样,夏安然笑了一下:“韩御史,这样的仓房还有一个绝佳的好处。”

  “哦?”韩婴拱手作揖,“臣请殿下赐教。”

  “谈不上什么赐教,”小国王手中的扇子点了点库房所在,“粮食存到和地面齐平时候便可以以黄泥覆盖,其地面部分还能当做寻常仓房使用。”

  也就是说,如果遇到战乱或者掠夺情况,很难有人能够想到他们抢走的粮食其实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在地下。而就算有人知道地下有粮,但纯粹散装的粮食却很难快速带走。

  哪怕要放一把火烧掉,也要先挖开黄泥封层,然后一层层得掘开上头的谷糠再撒入火种。

  有这个时间的话……估计也没有烧粮草的必要了。

  毕竟古代抢粮草都是派出一小队人员出去偷袭,一把火没点起来基本就是全灭,不会有第二次动手的机会。

  说到防火其实最好还是用石棉,但是这东西……夏安然有些不想去倒腾,石棉肺对人的伤害太大,而且最可怕的是对于这种东西根本没有办法预防和阻拦。古人也没有显微镜,看不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会生出防范意识。

  他算算中山国未来几十年都挺太平,自觉也没这必要。

  倒是韩婴被这一番骚操作震得不行,他盘算了几番,又去仓房转了好几圈,觉得这种地下储粮地上再储粮的方法简直是绝了……不过缺点就在于由于黄泥是盖在下头粮仓上的,其承重应当不高,所以稻谷也放不了太多。

  嗯……要不然在里头放些谷糠充数?听小殿下说谷糠还有保温作用呢。

  夏安然不知道他的辅政大臣在想什么坏主意,他去找负责施工的匠人们去了。在得到确切消息说这个粮仓可以在“冬藏”之前完工之后,夏安然眼珠子转了转,准备去做一件大好事。

  ——开仓售粮。

  作者有话要说:

  刘小猪:暗中观察.jpg

  刘小猪: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哥哥这么做了就这么学叭。

  官僚:不明白这是为啥子!!

  官僚:算了还是拍彩虹屁叭!!

  夏喵:????嗯???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啊,你们古代人都那么能脑补的吗?

  农人在春末夏、一直到收货前的时候是最苦的。

  这时候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来,基本上民间的高利贷都是这时候出来的,尤其是如果一个家庭受到了某些冲击之后,那绝对是没有粮食的。

  然而如果借贷,到了秋天还完之后冬天就又没粮了,只能继续借。最后农民等于在给放贷公司做白功。

  所以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候就提出和完善了“青苗法”,即官方借贷,想法是好的,但是最后因为把控不严,以及地方官僚的贪腐,还有利益相关者的挤压等等举动导致失败,反而伤到了农人。

  其实挺可惜的。

  怎么说,宋朝对于士大夫的宽容,某些程度上反而制约了其发展。

  含嘉仓是典型的北方仓库,和南方情况不同哒,南方基本都是往空中发展,北方是往地下。

  含嘉仓本身是建立在洛阳城,是隋朝那位不可说之人建立滴,因为大运河贯通,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储粮。

  其本质就是——地上挖个洞,粮食丢进去,然后在上头做密封层,最后用土把他盖起来。利用地下缺氧保湿的环境保存粮食。

  中国人以谷类为主粮其实有个特别好的好处就是,谷类是植物的种子,而最早时候它们就是野草,野草的种子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娇气,而且在环境不太好的时候会进入休眠期,等环境一适应撒一把水就会发芽,这给了粮食存储的时间和空间。

  在干燥地方可以存粟九年,米五年,豆子什么的要短一些。

  含嘉仓一直从隋朝用到了宋朝,后来宋末战乱才被废弃,在宋南迁后更是没有了必要。

  当然这样的仓库一定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不好取拿,一拿就全部都得拿出来。所以后来到了明清的仓库基本就和现代仓库类似了。

  但是优点也在于它不好取拿,就不太容易发生新旧粮堆积的情况。

  咳。有时间把旧粮挖出来一部分,再把新粮拆开来倒进去还不如不要开仓呢。

  所以作者君猜测它是一次挖一个缸,然后全部拿出来然后重新填充的使用方法。(没看到它是怎么实际运用哒,作者君是猜哒!)

  以中山国小国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好推行的,毕竟交通便捷,如果是推行整个大汉的话,在大运河没开的时候坦白说有些难度。

  水运的优势比陆运大太多了。

  如果刘小猪照抄的话……嘎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