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报名(下)
作者:何枝      更新:2023-07-23 13:41      字数:3463
  这孩子居然是农村出来的?黄主任对于赵安的话感觉到很诧异。

  首先气质上这孩子就一点都不像他印象中的农村学生唯唯诺诺、缺乏自信的样子, 相反谈吐得当,言语之间充满了自信, 如果不是看了赵安的年龄信息,完全不能相信这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其次,黄主任也知道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难以想象一名农村学生竟然能考到这么好的成绩。

  或许自己刚才对于赵安的看法有失偏颇?

  黄竹开口回答赵安的问题:“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只要进入六中高中读书的学生,都能够在六中参加高考。”

  赵安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和保障, 心中已经放心许多。然后又稳几个其他的问题, 比如晚自习等。

  虽然赵安便转身问计嘉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黄主任吗?”

  “哦!我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嘉树转过眼睛盯着黄主任。

  黄主任确信自己从计嘉树眼中看出了紧张、慎重, 这个问题对于计嘉树一定很重要。他突然竟然有些担心,希望这个问题不要太麻烦。

  就在黄主任的忐忑之中, 计嘉树开口了:“我想和赵安在一个班可以吗?”

  就这个问题?黄主任屏息了两秒,立刻回答道:“当然可以。到时候会给你们安排在同一个班级, 而且师资力量绝对是最顶尖的。”

  每个老师肯定都会争取好学生, 尤其是像赵安、计嘉树这样的好苗子。但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要求, 那他这个招生主任肯定会安排好。

  不对, 这种理由一般不都应该由家长提出来吗?这两位家长完全不说话, 一直是是两个孩子在提问。

  这个时候赵安和计嘉树已经交换了一个眼神, 准确说是计嘉树一脸期待地看着赵安, 然后赵安点了点头。

  “爸, 我们就在六中报名吧。”

  赵安转过身对赵父说道,赵父点头了。计嘉树同样向计父说自己要在六中读书。

  “如果你决定好的话,那就听你的。”

  计父和妻子对于计嘉树学钢琴、跳级、考试这些事情,基本上没有干预。一是他们认为计嘉树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二是他们一直坚持让计嘉树学会自己思考、选择、负责。

  “那黄主任麻烦帮我们报名吧。”

  没想到这两家人还真的让自己十一岁的孩子做决定。黄主任也没再多说什么,直接拿出登记册,以及报名表。

  赵父和计父继续在一旁聊天,让赵安和计嘉树自己填写相关信息。因为两人都属于特定奖,所以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只需要八月三十号来报道就可以了。

  报完名后,赵安就回到了家里,等晚上赵母回家后,赵父便洋洋得意地向自己妻子讲述起自己今天去六中帮赵安报名的事情。

  这世界上还有读书不紧不要钱,还倒给钱的事情。赵父把黄主任的一举一动都说得很详细,脸上的得意之色根本掩饰不住。这是赵父对于前几次赵安家长会他都没能去的“报复”,当然报复对象就是赵母。

  赵母虽然微笑着倾听,但是心中已经决定好了,无论如何赵安开学的时候一定要由自己去才行。

  而赵安在一旁看着自己的父母相互间的“明争暗斗”既是无奈又是开心。

  自从他们家的收入提升之后,赵父赵母拌嘴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并不是因为金钱或者工作方面的事情,全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但是赵安一点都不觉得苦恼,反而认为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以前的赵父赵母,每天从工地上回来后,已经累得完全不想说话,简单洗漱和整理家务后,便早早入睡。然后第二天又前往工地,重复辛苦而又乏味的一天。

  看到自己的父母平时的交流越来越多,赵安心中自然高兴。

  不过现在还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而且还不止一个。

  “现在要赶快开始选房子了,不然安安上学怎么办。”

  这个相想法赵父其实去年就有了,随着赵母卤菜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他们家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伸展了。好几次计嘉树来他们家吃饭,赵父都觉得不好意思。

  不过一是舍不得北街和菜市场这边已经稳定的客流,二是赵安一直在说他以后上中学的地方不确定,所以赵安一家人才一直忍到现在。

  既然现在赵安要去六中读书了,赵父自然想要在六中附近租个房子方便赵安上学。在赵安赵母心中,赵安上学就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是租房子而不是买房子也是迫不得已。虽然赵安他们家现在收入让赵父赵母相当满意,但是卤菜生意还不到一年,根本没有积攒到足够的钱。这年头可没有什么贷款的概念。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赵父赵母他们现在根本没有在蓉城买房的资格。准确说只要没有蓉城户口,谁也没有办法买房。

  虽然南/巡讲话之后,已经允许房屋的自由买卖,但这依然被户口制度所限制,所谓“商品房”这个概念还没有在蓉城出现。

  在赵安记忆之中一直到1996年,蓉城才有了第一批的商品房,允许自由买卖。但是赵安他们家则是一直到1999年,赵父赵母才攒出钱买了一套小小的二居室,还是二手房,相当破旧。

  不过赵安有信心,按照他的计划,他们家绝对能够在第一批商品房出现就买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只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嗯,赶快趁着这几天去看看哪有房子出租,离六中近一点,然后最好周围有菜市场和大量小区,这样方便我们卖卤菜。”

  既然要搬离这里,那赵母的卤菜摊也要搬地方了。赵母的想法自然是照葫画瓢,选一个类似的地方继续卖卤菜。

  当然赵安的想法可不仅限于此,只不过不能明着和父母说。

  至于为什么要选一个大一点的房子,那是因为另一件事。

  “对,不然到时候达子来了没地方住,最好有间件房,实在不行的话,房间也要足够大得能放一张大床。”赵母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至于赵母口中的达子,正是赵安大伯的儿子赵达。至于赵达为什么要来蓉城,并且要到赵安家住下,则是一件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

  一个多月前,赵达从乡镇中学毕业了,成绩不好的赵达并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按照他的成绩,连学校的甄选都考不过,更别说高考了。

  本来按照赵大伯和大伯母的安排,赵达应该直接回家帮助家里务农,但是赵达怎么都不愿意。

  倒不是赵达觉得农活辛苦,从小到大最繁忙的春耕秋收,赵达都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他每次都会努力做事。但是他不想继续待在农村,他想进城。

  经过春节和赵安的短暂相处后,赵达对于赵安口中繁华热闹的蓉城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他不想一辈子被困在农村之中。

  赵大伯和大伯母自然是不愿意的,在他们心中农村的生活永远是最适合他们的。更何况赵达除了农务什么都不会,进城之后能做什么呢?

  而赵达对此的回答则是进了城做什么都可以,就算是像赵父赵母一开始一样在工地打工,那也能赚更多的钱。

  当然二伯和二伯母也知道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能赚更多的钱,但是真正有勇气走出自己舒适圈的人有多少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则是,男生十六岁在农村已经属于适婚年龄。大伯母已经开始给赵达物色附近几个村庄里年纪、家境合适的女生了,反正附近几个村子就那么多人,大家都熟悉。农村结婚大多都是这么相互介绍认识的。

  但其实这也是赵达想离开农村的原因之一,他不想这么早被婚姻、农田束缚住,哪怕城市是陌生、未知的,他也想来闯一闯。

  而这就是90年代开始农工潮的一个缩影。

  后来大伯大伯母二人完全劝不住赵达了,最后只能向赵父求助。毕竟在他们眼中,嫁出去的赵小姑就已经是夫家的人了,这么大的事情麻烦赵小姑家也不太合适。

  赵父为了这件事两个周前还专门回了一趟下东村,和赵达好好谈了一番。结果不但没能说服赵达,反而差点被赵达说服。

  赵达就一句话:“二伯,你都能做大,我也行!”

  赵父能说什么?他总不能对赵达说自己是因为村里分给他的地完全没法种植农作物,为了养家糊口才迫不得已进城的吧。

  最后赵达和自己的父母还有赵父达成一个协议:允许赵达进城试一试,但如果两年都没有个什么结果的话,那就必须得回下东村。

  大伯两口子担心儿子走太远无依无靠,自己二弟一家生活现在又蒸蒸日上,便求赵父帮忙。

  自己离开农村的时候,家中二老全靠大哥三弟帮衬,再加上兄弟姐妹间关系本来就好,赵父自然是义不容辞地答应下来。

  赵母也没有任何的为难,大方地表示同意,而且还主动提出让赵达先跟着他们一起住,毕竟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要是在蓉城一个人生活,赵母也不放心。

  不过前段时间,赵安连续有四场考试,没有精力思考搬家的事情,所以赵达也一直没来打扰。

  既然现在赵安已经考完试,赵父赵母自然把租房的事情给提上了日程。

  不过租房只是一个小事,他们更担心的则是能够给赵达提供什么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