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王主任
作者:何枝      更新:2023-07-23 13:42      字数:3515
  赵季安先生/女士: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本报社的支持, 这半年来您连续刊登了数篇有关于餐饮行业的报道,可以看见您对于餐饮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了解, 希望您能继续不吝赐稿。

  另外sc出版社的编辑王磊刚同志对于您的文章很有兴趣, 托本报询问您是否有出版餐饮行业书籍的意愿。

  王磊刚同志的联系方式:xxxx

  静待回复。

  虽然赵安也有向《sc日报》、《蓉城商报》投过稿,但大部分的稿件还是投往了《蓉城日报》, 毕竟这是自己父母看得最多的报刊。赵安的首要目标读者还是赵父赵母。

  赵安也没有想到居然会有出版社联系他。在赵安看来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泛泛大纲,没有详细的理论、数据、案例支撑。

  而且赵安在写的时候, 很多结论性建议都是针对叶氏秘卤, 如果其他人直接照搬, 很有可能“水土不服”。

  赵安自认为自己在餐饮管理方面的水平, 完全不足以出书,便准备写信谢绝。但是开始提笔的时候,赵安又改变了主意。

  他没有贸然接受或者回绝, 而是回信坦诚说道自己对于餐饮行业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结论,准备再写一些相关的报道后, 再考虑出书的事情。

  这也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路, 如果以后真有出版需求的时候可以联系对方。至于自己暂时没有能力出书这件事情, “不会就去学”这是赵安给自己的答案。

  同时也把自己刚办理好的存折账号附在其中, 随着投稿次数的增多, 报社数次向赵安索要存折号, 方便直接通过汇款支付稿费。

  赵安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存折,名字用的也是他自己的本名。

  他已经向报社坦诚赵季安是他的笔名而已,报社工作人员也没有怀疑, 谁能想到“赵季安”会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呢?

  至于存折的来历,赵安和计嘉树这学期蝉联了六中的年级一二名,学校也如约地给二人颁发了奖学金。

  这一次赵安并没有将奖学金交给父母,而是提出了自己想要自己储蓄和理财的愿望。父母也没有为难,他们都知道赵安一直有自己存钱的习惯,现在赵安小金库也不“小”了。

  所以便直接用户口本帮赵安办理了一张银行卡,交给赵安自己管理。

  找了个机会,赵安把自己以往的过年前、省下来的生活费、奖学金、稿费统统存了起来,也有一千左右了。

  连赵父赵母都想不到赵安能有这么多的钱,当然赵安不会主动泄露他的秘密存款。

  整个暑假赵安除了固定和计嘉树练琴的时候,赵安一有空就往蓉城图书馆跑。他现在看的书已经不局限于食品行业了,经营、管理、法律都要有基本的涉及。

  计嘉树也没有缠着赵安陪他玩,反而每天陪着赵安在图书馆看书、做作业。不过计嘉树看的书大多与音乐有关,从乐理到歌谱,从音乐历史到名人传记。

  因为喜欢音乐的关系,计嘉树自己提出了学习唱歌的想法。

  计父计母同样没有阻拦计嘉树,只不过他们也提醒了计嘉树一句:“要学会选择和取舍,如果要学习声乐的话,休息时间就会相应减少,你要自己考虑考虑清楚。”

  无论是优异的考试成绩、钢琴学习成果,都证明了计嘉树处理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暑假结束的时候,计嘉树参加了钢琴十级的考核。

  这一次赵安并没有参加,不过从练习到考试当天,赵安一直陪着计嘉树。自己对于钢琴的练习也没有放下。

  虽然不知道赵安为什么会排斥钢琴考级,但是看到赵安告诉他这个决定时候的一脸严肃,计嘉树就没有追问。

  计嘉树很清楚赵安弹钢琴比他更好,从学习钢琴在现在,计嘉树从来没有发现赵安有不会的地方。

  他因为没有人赞美赵安的琴技而感觉到遗憾。

  不过从考试间走出来,看见赵安就外面等候他的那一瞬间,计嘉树心中所有的不平都化作青烟消散。

  赵安只会在自己面前弹钢琴,其实也很不错。

  都在赵安以为这个暑假要这样平淡过去的时候,计嘉树给他带来了一个超乎他意外的消息。

  这不过这个消息并不是给赵安的,而是计父让赵安转达赵父赵母。

  之前春节的时候,计父送了自己一个朋友一瓶辣椒酱,不过因为年后的种种事情,一直到现在才主动联系计父。

  计父这位朋友原本是某国有食品企业的一名主任。在计划经济时代,食品企业可以说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命脉之一。

  但是随着过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中小型食品企业基本都失去了国有企业的身份,需要自谋生路。

  这名王主任也是一个有眼光、不服输的人。作为一个车间的主任,他并没有选择进入政府部门,而是借钱、贷款,购买下了原来工厂的生产设备,

  工厂原本就是做食品加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做的是食盐、糖精加工。现在市场风云变化,他知道继续从事老本行没有任何的前途。

  他原本计划是从事肉类加工,但经过市场调研之后他发现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依然牢牢把控住肉源与销售渠道

  这个时候计父给他送的辣椒酱,让他看到了另外新的可能性。那就是一些国家认为不那么重要的食品领域,还藏着大量的商机。

  王主任很早就想要和辣椒酱的制作者见面,商量合作的事情。毕竟着辣椒酱是自己好朋友送给自己的,他不可能直接盗用别人的产品。

  一直忙到现在,工厂完全属于他,随时可以开工,他才通过计父联系上了赵安一家。

  赵安真正见到这位王主任的时候,是在蓉城一家高档的中餐厅中。连吃饭的理由都是两个小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不错,一起吃个饭。

  这就是华夏人的商业交流方式,不直接说商讨的内容,也不会在一个纯粹的商务场所交流,无数的生意都是在饭桌、酒桌或者茶桌上达成。

  “没想到两位就是叶氏秘卤的老板,之前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叶氏秘卤这个名字啊。”

  王主任就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他早就了解过赵安一家的情况,知道叶氏秘卤的情况之后,心中对于合作方案有了新的构想。

  赵父赵母连忙表示了谦虚。一直到酒过三巡,双方都已经寒暄地差不多了,王主任才切入了正题。

  “上次老计送我一瓶辣椒酱,我可是一直念念不忘啊。”

  “你要喜欢的下次送你几瓶就是了。”

  赵父表现出了农村人的豪爽。

  “几瓶可不够,我周围尝过的朋友都想要,如果不是距离你们叶氏秘卤远的话,他们早就来买了。”

  “我们两正商量着把这辣椒酱做成产品,反正放的久。”

  赵母没怎么在意地说道。

  听到这里的时候,王主任脸色一凛,这夫妇二人已经有这个想法了?他今天来就为了鸡茸辣椒酱。

  这个想法正是这两天赵安侧面向父母提及。

  “肯德基可以制作番茄酱和辣椒包,我们要是也能将辣酱将制作成罐头卖就好了。”

  再加上这个两个月来,父母对于食品行业的了解,他们都认为制作辣椒酱罐头进行贩卖是可行的,就像水果罐头一样。

  之前听计父和自己父母的交流,赵安就已经猜到了这名王主任大概的目的。

  虽然很感谢计父的帮忙,但是在商业方面,赵安会尽可能想象各种糟糕可能。

  赵安可不想自家的辣椒酱冠上别人的名字,提前做好了准备。

  黄主任心中想了想,开口说道:“原来二位也有这样的想法,我是一名食品 工厂的主任,不知道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接下来黄主任把所谓的合作可能详细解释了一番。

  他现在的工厂正好可以生产罐头,而且和蓉城的很多商场都有合作。

  赵父赵母可以将鸡茸辣椒酱交给他们制作和销售,他们也会以“叶氏鸡茸辣椒酱”这个品牌进行销售,然后到时候会分润部分的利益给赵父赵母。

  这已经是王主任看在计父面子以及叶氏秘卤本来有一定影响力上提出的方案,否则他更倾向于一次性买断生产配方。

  赵父赵母听了之后也有些心动,毕竟按照王主任的说法,他们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有不菲的收入。

  不过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两并没有立刻同意这个方案,而是对王主任说道:“让我们两思考一下吧。”

  王主任明显对这个答案不是满意,他觉得自己已经给出了相当有诚意的方案,而且他现在的工厂也的确需要一个很能尽快开工并且盈利的答案。

  “王主任,你就是在国有企业里待久了,什么事情都风风火火的,你让别人好好想一想。”

  计父突然开口说道,其中的偏袒不言而喻。

  王主任和计父也是老朋友,看来计父对于这家人是真的好啊。于是王主任很无奈地说道:

  “那你们可以快点做个决定,工厂能找一天开工那是最好的。明年有个食品展览,我还想着能参展呢。”

  赵母答应下来,毕竟叶氏秘卤更多是她在做决定。

  而一旁的赵安心中十分感谢计父,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又给计嘉树夹了一筷子他喜欢吃的菜。

  他知道自己父母再怎么考虑估计也没多少新的想法,毕竟商业上的事情,他们这还是第一经历,没有任何的经验。

  赵安心中已经想好的大致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