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贾惜春(1)
作者:一鹤三金      更新:2023-07-24 05:41      字数:4042
  贾惜春,一个神奇人物。

  原是一个私通生女, 贾敬捏着鼻子给的嫡女名分,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哥哥,怎一个尴尬了得。

  贾母见不得宁府内乱糟糟的模样,把她接了来, 取名惜春, 随元春的辈分, 当荣国府的女儿养。

  识事后, 惜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尴尬身份,于是自闭之下,对人愈发冷清,最终厌世出家。

  之后帮鸿空大师搜罗散轶的语录作品,已经是晚年的事了。

  ……对惜春来说,这也只是伸伸手的小事而已,左右没事做。

  再之后,战乱无情, 她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但她已经是贾府里长寿的人。

  “愿望?什么愿望都可以吗?”贾惜春歪头问道。

  “自然。”

  那就, 想一个愿望吧。

  出家后,长对青灯古佛, 会让人陷入冥想、狂想、妄想。

  她并不是真心信佛,只是想寻个躲避的僻静地。慢慢的也读遍佛经,愈发对佛经教义产生膈膜,她只是借个“尼姑”的名头自省自悟,空洞的活着。

  愿望?她实在是……一时间想不出来。

  可忽然有心魔在她胸前盘踞, 和她说道:“机会难得,潇洒自由一番,难道不好么?”

  她对潇洒自由不感兴趣,尼姑是女户,已经算是少数能行动自由的女子了。

  那心魔又道:“你就不好奇,为什么他们,乃至于鸿空,真的就信佛,并因此立志传道众生吗?”

  惜春:“……”

  她左右是想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又并没其他的愿望。

  那就这样吧。

  毕竟,她的确不明白鸿空悲天悯人,哀哭女子由珍珠变为鱼眼睛的缘故。她看着世间荒谬,眼里只有古井无波的漠然。

  惜春道:“玄奘西行至那烂陀寺取得真经,历时近二十年……我想跟着他一起看看。”

  “好。”

  只一刹那间。

  白茫分不清天地的空间凝成一团黑束,朝她劈头盖脸罩去,黑束中,隐有暗光闪烁。

  ……

  惜春再睁开眼的时候,正对了一双澄静的眼睛。眼圈有点红,颜色比他身上的袈裟艳,袈裟已经扑上灰尘,灰扑扑的。

  “我们中了陷阱,那伙起陷阱的人看你身上的袈裟是好料子,怕是会起贼心,”惜春听自己说道,“先想办法爬出去吧。”

  在说话时,她感到自己的脑子里加塞了一些东西,语言习惯,风俗,还有这具身体的身份。

  身份也没什么特别,尼姑,因对佛法有些造诣,自愿随玄奘西行。

  玄奘欲言又止,仰头看看。

  惜春随着他的视线看去,这才发觉,他们在的土坑陷阱又宽又深,大概是平常用来逮野猪的,他们两个文弱僧人很难爬出去。

  还是白天,天空透蓝,朗朗乾坤下,他们像牲畜一样被困着,即将面临被剥皮宰杀的命运。

  贾惜春:“啧。”

  她道:“你的权杖在哪?”

  玄奘左右找找,在角落一具人形骨架旁找到了他的锡杖,看了颈部断痕两眼,一问没问,把锡杖递给惜春。

  惜春笑道:“还以为你会先要把那遗骸埋了。”

  玄奘想着尸骨上的断痕,心烦意乱道:“等出了坑,拿旁边的土把这个坑埋了,也能让它归土了。”

  惜春应了,心里在想,出了这坑后,定是要先跑了,还管这个坑作甚?死人哪有活人重要?

  她拿着锡杖就往旁边的土坡上刺,刺了没两下,土块就簌簌掉下来。

  这样子看,还没等挖出几个可供攀爬的小土坑,就能凭着这土堆爬上去了。

  玄奘也看的明白,把挖下来的土往那遗骸上堆,堆成一个土堆。“阿弥陀佛”了一声后,道:“等会儿怕有贼人来,先埋了吧。”

  土堆渐渐高了,玄奘身上的袈裟也灰扑扑,以至于看不出衣料子,脸也沾染上了灰,模糊了他清秀好看的五官。

  惜春亦然,两个人都像是在土里滚过一回似的。

  堆了半晌,终于堆到了能爬上去的高度。

  惜春手脚并用,带着行李锡杖爬了上去,之后再把玄奘拉了上来。

  “等以后到了‘粗知信义、不甚欺诈’的地方,就不用这么胆战心惊了。”惜春道。

  “番夷各地百姓习俗秉性俱不同,还是小心为上。”玄奘道。

  “好。”惜春应了一声后,就把重到让她手臂几近脱力的锡杖往他那一扔,看着四周。

  玄奘手忙脚乱的接过锡杖,差点被砸的和锡杖一起倒地上。总算拄杖撑在原地,不至于脱力倒地上,歇口气,也看下四周。

  却见远处树木葱郁,山地起伏。只他们立脚的这片是荒地,绿草混在黄土中蜷伏着,其中有被踩踏过的痕迹。因着土丘,并不能观其全貌。

  带着不祥的征兆。

  “能走吗?”惜春回头看他,无悲无喜无疲无倦,“能走的话就走吧。”

  他们两刚才在堆土坑的时候都花费了大力气,都有些累狠了。

  但还是要走,在贞观年间,大片荒田往往意味着——

  “别急着走啊,”一个身上披着兽衣的彪形大汉叼着根草,呵呵冷笑着,从土丘后转出来,一脚踩出一个土坑,“一个尼姑,一个小白脸儿,”他扭头朝身后招呼,“兄弟们,你们今天能爽了!”

  玄奘听着脸色惨白,握紧了锡杖。担忧的看了眼惜春。

  哪还有惜春的身影?

  嗯?惜春呢???

  土堆后的兄弟嘿嘿笑道:“僧侣要取经?取什么经,既然传佛是为了让天下人快活,那先让我们快活快活吧!”

  回应他的是喉咙被隔开的“咯咯”声,还有咕噜咕噜冒水泡的声音。

  血腥味蔓延开,绿地多了大片红色,亮眼的很。

  惜春站在尸体前,把饮血小刀重新挂回腰间,拔出彪汉腰间的大砍刀,直直再朝那嘿嘿怪笑的人砍去!

  那人倒地的时候,脑子最后一个念头是惊愕。

  ——尼姑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彪悍了?

  惜春若知道了他的想法,定是一嗤而过。成了尼姑独自过活后,谁管她是男是女,是人是妖?生存才是第一要义。

  她握着滴红色液体的砍刀,眯起眼看着土堆后仅存的两个人。

  只有两个人,看来盘踞在这的土匪认为抓他们两并不用多少人手,随便指派了几个小兵,又或者是土匪数量并不多,只能派出这些人。惜春思量着。

  “你……你现在放下刀!能保证你死的没有痛苦,我兄弟十数人,难道对付不了你区区女子?”其中一个拔出刀后,声音居然还有点抖。

  “十数个人?”惜春死捏着刀,挤出个笑道,“圣上统治清明,你们这些渣滓居然还能凑到十几个人,挺不错的。”

  贾家女没有不好看的,她这一笑,令对面两个小贼都呆了一呆。

  下一刻,闷响声响起,刀光闪过!

  两个小贼,一个当即身首分离;一个闷哼一声,倒在地上。

  惜春朝玄奘笑了笑,眼神中满含赞赏。

  原来,玄奘不知何时摸到了两个小贼的身后,拼尽全力举起锡杖,对其中一个小贼展开偷袭。

  惜春趁机把另一个也解决了。

  玄奘对她点点头,道:“我们赶紧去找一个地方休整,先歇一下。现在这情况,也不好去村庄借宿的。”

  惜春应是,手起刀落,把被敲晕的那个斩首,再把手上的刀和他手上的刀换了,放到先前那彪汉的腰间刀鞘上。

  “现在可以走了。”惜春道。

  玄奘面有不忍:“他既然已经晕了,何必……”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醒,”鉴于他先前的帮忙,惜春耐心解释了两句,“坑里的命也要他以命相偿。”

  玄奘便没说话,算是默认。如果只是害他,他甚至会帮这伙贼人收尸,但那尸骨空洞的头盖骨还看着他。

  ……

  玄奘和惜春原先骑的马已经受惊,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惜春从树林旁找到了被捆在树旁的四匹马,俱是好马,解了绑,都牵了来。

  玄奘两匹,惜春两匹,一匹跑累了还能换一匹脚力,简直妙极。

  要不是那些贼人不怀好意,她几乎要谢他们送马之恩了。

  天边隐有瑞云,又有一光闪过,瑞云翻滚聚雨,隐有雷光闪过。片刻后,云朵散去,消弭无踪。

  玄奘眼看着,没放在心上,却还是被惜春催了一句:“快走吧。”

  走了一段路,出了那片地,到了一山脚。

  马脚颇快,又是山地,惜春怕山匪驻扎在此地,只要疾行。

  忽然,地里冒出人参一样矮矮胖胖的土地公,拦住了他们的马脚,憨态可掬的朝玄奘鞠躬道:“恭迎圣僧。”

  又有声音在山脚嚷道:“都五百年了,有缘人还没来吗!土地公,如果你敢诓骗俺老孙,我的金箍棒可刚好想用你的脑袋挠痒痒!”

  土地公苦笑一声,胖胖的小手一挥,朝那山脚下晃悠的毛茸茸的玩意儿一指:“观世音菩萨有言,孙大圣与圣僧有师徒缘,还请您去见见。”

  玄奘听了,面色一肃,恭恭敬敬道了声佛,才下马,走到那毛茸茸的玩意前。

  那原来是个猴头。

  孙悟空听得土地公言“缘分”云云,又听得“菩萨”二字,心知这被称为“圣僧”的凡人要成他师父了,又喜又忧。

  这时,一片阴影罩来,带着一股隐约的人血气息。孙悟空鼻子一嗅,惊得缩回山脚底下。

  好圣僧!手上竟沾了人血!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玄奘:惜春好厉害!

  孙悟空:师父居然杀了人,好可怕啊啊啊……

  惜春:我好累(死鱼眼)

  ————

  私设:贾惜春是宁国府老夫人和一个文字辈结合生下的女儿(配合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句话,养字既有糖的意思也有生的意思),为遮丑明面上说是贾敬嫡女,贾珍胞妹(也的确是一母同胞的妹妹)。因为身份尴尬,所以才会自小寄养在荣国府。【之前王熙凤(3)章里已经写过惜春的这个私设,本章第一二三四段再概括了一次,所以没有放文前预警啦。】【这个骚操作以后不鼓捣了,写着自己都难受t_t】

  ————

  说一下这个西游记世界的设定。《西游记》原文里唐太宗准玄奘西行,并配了几个人陪行。但历史上是没有的。这里为了剧情好写,就没唐太宗事了——并且才派几个人随行也太小气了叭!遇到一个贼窝就全灭了。

  唐僧就自己西行啦,然后遇贼,菩萨安排悟空等等——在这种世界设定下,惜春来了。某鹤很喜欢看透世情冷心冷肺的她,又能苏一个(。)

  这个世界会发很多便当!预警!!!不接受惜春怎么可能会杀人啊这类评论,我!不!听!哼唧!

  ————

  “粗知信义、不甚欺诈”。这是《大唐西域记》里的,形容睹货逻故地的百姓,非原创,在此引用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