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开馆
作者:炼意      更新:2023-07-24 11:27      字数:3343
  “你个家伙, 我还以为你死在关外了呢!”韦晁上去捶了傅子寒肩膀一记, 拉着他的手还在隐隐发抖,“你不是叫傅戎?怎么又叫傅子寒了?”

  他们俩是年少时的好友,当初结伴游历两三年, 只知道傅子寒是京城那边的人,却并不知他就是当时权倾半边朝野的傅家小少爷。而韦晁其实也隐瞒了身份, 他是忠州韦家的子弟,不过不是嫡系。

  两人年少相交,都不想被身份影响了彼此的交情,所以到分别之时都没好意思将背景告知对方,甚至都用的化名。现在想来, 两个少年也够矫情的。

  后来韦晁倒是有过想要找到好友, 可最后打听的结果是傅戎出了西关就不知去向了。这么多年其实韦晁也偶尔会向西来的商队打听一二,但也对傅戎的生死没报希望。

  傅子寒能怎么说?他的印象中完全没有韦晁这个人,若不是韦晁认出他来,他肯定当个路人把对方一晃而过。

  但是韦晁一提起当年,隐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自动翻了上来,两相印照下, 他也就顺势默认了韦晁的指责埋怨。

  “唉, 说来也怪不得你, 当时我是不知道你是傅家人,否则肯定就顺着这条线去找你了。想也知道你当时遭逢巨变心情定然不好, 可叹我自认你的好友,却不能在你最痛苦的时候给你一二安慰, 实在是愧对阿戎。”

  韦晁也是个奇人。出自书香门第,却一心向武。然家里人不许他去习武,硬押着他去考了科举,后来他自觉受不了中原官员之间的苟且,就自请来了西关,一直到现在,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

  傅子寒听完他的讲述之后,发现他跟自己的徒弟兼女婿柳博立肯定有共同语言。一个是出身文人世家一心向武,一个是家传武艺却热爱文学,他俩才是绝配吧?

  韦晁跟他妻子也是貌合神离,自他来西关之后,他夫妻已经分开四五年了。两个儿子跟着韦晁的爹娘在忠州生活,而小女儿则跟着韦晁的妻子在她娘家长住。

  “说起也是我的无能。”

  韦晁也不责怪妻子这般而为,实在是他那个娘太磋磨妻子,差点要了妻子跟当时还未出生的女儿的性命,可恨他又相隔千里,便是想要护住妻子也有心无力。所以后来老丈人将妻子接回娘家养病,他就顺水推舟的应允了。

  “你爹难道也不管的?”

  “我那个爹眼里只有圣贤书,连妻儿都分不得他一点心神去,何况儿媳妇?”恐怕也是因为丈夫成日的漠视,韦晁的娘才会有这样的扭曲心态。

  “那你两个儿子?”

  “那俩小子机灵着呢,早早就拜了我小叔的长子为蒙师,跟着他在族学里读书,吃住都在族学里。休沐时也只回家过个一.夜,有什么忍忍就过了。若是年节时在家的日子长些,两个小东西也知道去外书房找他们祖父请教学问。”

  韦晁的爹虽然不顾亲情,但是对于两个一心向学的孙子却是很有耐心,特别是两个小东西天赋也不差,读书又刻苦,自然更容易让他们祖父时时看顾着。这样一来,他们祖母就算要找他们麻烦,也多不得逞。

  不过好好的日子过成这样,也不得不说是种悲哀。

  “你是过来设立书馆的?可要收徒?”说到这里,韦晁一下来了精神,“你若是愿意,我就让人将我那俩小子接过来,正好也离我近一些。”

  “收徒自然是要收,可你真要让俩孩子到这里来?”

  忠州那边的资源比起西关可要强不少,若无必要,傅子寒觉得无须折腾。

  “我家老大年纪不小了,今年该有十五,老二小一些,十岁多一点。前年老大下场去试了试,好险过了,但要说再进一步,难度不小。在忠州那边多读几年也不是没可能考过,但是我总觉得这些年本家的夫子有些不靠谱了,我那个爹平时随意读读书可以,去参考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韦晁也是满腹的苦水,之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能考过完全就是因为运气,要指点自己的儿子考过,基本就不敢想。但自己在边关一干就是七八年,完全没有升职的迹象,本家那些人也就渐渐慢待他和他的儿子了。

  小叔家的堂兄虽然对两个孩子很好,但是他本身的实力也不足以辅导儿子考过举人。这样读下去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为何不送去京城太学?”

  “太学也是需要资质的,还有打点关系也很重要。再加上我儿子不乐意去,所以就一直在忠州了。”

  傅子寒是见不得孩子有上进心而家长却无能无力,再说这也是好友的儿子。帮了何绍文不帮韦晁也说不过去。这还是童胖子的孩子太小的缘故,不然他随身携带的行礼中就有童胖子的儿子一枚了。

  韦晁估计想接儿子的想法也不是今天才兴起的,这边得了傅子寒的同意后,立马就派了亲随即刻出发去忠州接人。

  这边傅子寒得了韦晁的帮助,书馆的成立简直就是水到渠成。

  半月之后,知书馆就挂上了牌匾。

  收的学生不多,小猫两三只。其中他家帮佣的儿子也在其中。另外两个是牙人的儿子和官府师爷的小儿子。

  傅子寒一视同仁,按照三人的不同程度分别布置了课程和作业。

  除了书本之外,傅子寒还给三个学生配备了一样的笔墨纸砚,并跟他们说,自己在家用什么他不管,但是在书馆里必须用夫子配发的学具。这也是避免三个孩子之间出现攀比和歧视的情况发生。

  除开师爷的小儿子已经学到百家姓外,其他两个孩子都是白板一枚,所以傅子寒从三字经开始教导他们俩。

  听了一节傅子寒讲三字经的课后,师爷的小儿子很兴奋的表示他也要跟着一起上,并说自己以前读书就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根本没办法理解三字经里面的涵义。今天听了傅子寒讲课之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典故。

  既然孩子愿意听,傅子寒也不拒绝,但是相比那俩孩子,他给这个小家伙多布置了一项作业:自学《幼学琼林》。

  原因无他,傅子寒发现这孩子可能是因为生长环境的缘故,年纪小小就有些奸猾。这要是搁大人身上也就算了,可小孩子如此不加以纠正,那很可能会长偏。他不求自己的学生能有多大的出息,却无法忍受自己教导的孩子变成社会的毒瘤。

  他给讲三字经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的去用那些美好的故事影响弟子们正在建立的三观。而让师爷家的小孩学习《幼学》,也是想要借此来掰正孩子略偏的品性。

  傅子寒很现代的教育方法,对这三个孩子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他们之前也听小伙伴说过夫子讲课,那都是严厉得几乎天天都被打手心的,也没听说过哪家的夫子会亲自手把手的教他们执笔写字。

  到了傅先生这里,就算他们写差了,傅先生也会将写差的字圈出来,告诉他们要如何写。还有写手时候,他们写好了,先生会用朱笔将那个字圈出,然后将写的纸挂在书舍外的墙边。虽然现在只有三个学生,但是小伙伴羡慕的眼光也很让人心里痛快啊。

  再过了一月有余,韦晁将两个孩子也接了过来。

  虽然被他爹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但好歹是放行了。估计也是知道族学里的现状,还有他家老婆的扭曲。

  韦晁的两个孩子到了之后,第一时间就让他领着去了书馆见傅子寒。

  一看这俩孩子,傅子寒就忍不住心疼。

  俩孩子看上去就很“规矩”,但是这种规矩却不是因为世家培养出来的风度,而是一种长时间强行忍耐和迎合别人而形成的“规矩”。傅子寒怎么说也是学过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跟两个孩子交谈之后心里就大致有了想法。

  “这几日.你们长途劳顿需要好好休息,再说你们父子也多时未见,就先在家里休息几日。待下月初一开始,二公子就每日来书馆读书,为师会提前给你一张书单,你可趁这几日温习一下,具体的进度和课程,等你上学之后再做调整。”

  等到二公子低声谢过之后,他才转头看向大公子。

  “大侄儿其实本身积累已经足够,但是运用不算灵活。这样,你这些日子除休息之外,每日做一首诗词,另三日做一篇文章。文章不限策论还是其他,有感而发也行。等到你弟弟上学之时,你一并带过来。接下去怎么安排,等叔叔我看过之后再说。”

  之所以没有对韦晁的大儿子称为师,是因为他觉得这孩子其实知识积累已经足够了,但是就是没办法灵活运用,就好像他们之间隔了一张纸,偏偏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捅破。而教导他捅破了这张纸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他的老师。

  傅子寒很有自信不假,却不敢保证自己就能让这孩子开窍,所以他是打算先试试,如果不行,就让他去找何大人。

  别看何大人潇洒得很,不耐教导学生,其实他指点人很有一套,傅子寒自觉在何大人处得益不少,认真来说,何大人都能算他半师了。只不过何大人跟文老先生的儿子是好友,所以傅子寒才厚着脸皮称他一声何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