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视同仁
作者:张大姑娘      更新:2023-07-25 08:26      字数:4861
  马永红跟找刘欢家里的商量,刘欢也是这边码头上干活儿的, 他来了好多年了, 后来把他老婆接来了,在码头附近开了个小餐馆, 当然属于三无小餐馆。

  其实是为了方便这边的工友吃饭的, 每日里辛苦赚来的钱, 想着吃的好一点,又想着吃的实惠一点儿,就不能去外面的馆子里面吃。

  因此刘欢跟家里的商量着,就开了个饭馆,就一个房间,里面放着六七张桌子, 厨房就放在窗台那里, 就是两个灶台而已。

  一日三餐,都只有工友来吃饭, 不会有本地的人来吃饭的。算是自给自足了,马永红来的时候, 刘欢家里的特别热情, 都是外地来的不容易,又是讨生活的,因此很有亲切感。

  她的女儿跟慢慢一样大,长得极为精神漂亮,小小的姑娘大概早就跟着父母打拼接触人的关系,因此看起来古灵精怪, 很是能说会道的,慢慢比起来,像是没开窍的木瓜一样的。

  “你也开个饭馆就是了。”

  马永红帮着给土豆削皮,她看了一眼刘欢家里的,心里面打了一个圈,其实她也想开个饭馆的,只是怕刘欢家里的不愿意,觉得抢生意的。

  刘欢家里的知道她觉得不好意思,只笑着说没事儿,“码头上吃饭的人太多了,我根本就忙不过来了,中午的人都坐不开,你再开一个小饭馆就是了。”

  马永红就放心了,就着问了刘欢家里的几件事儿,无非就是成本的事儿,刘欢家里的有问就答。

  她人很好了,刘欢不高的一个人,但是长得很排场,算的上是体面的一个人,把老婆后来接过来了,然后开了小饭馆,全是刘欢家里的一个人在忙,很是精明能干,而且做生意八面玲珑的,很活气的一个人,跟工友都能说得上来话儿,一点儿也不拘束。

  回去的时候,脸上就带着笑,张向东炒了菜,在屋子里炒菜了,门就得一直开着,不然味道散不出去。

  “房子也好找,离着码头进的,有的是呢,再买上几张桌子,买两口锅子就行了。”

  马永红点头,要不了多少钱的,不用请厨子,就是自己做的菜,忙不过来的时候,张向东正好饭点也回来吃饭,也能帮忙的。

  就是买桌子的钱,马永红算好了,笑着对张向东说,“咱们开业了,请大家吃不要钱,你跟你那些要好的工友都喊来,请大家吃一顿饭。”

  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工友,有的跟刘欢关系更好一点的,肯定就是去刘欢家里吃的,再怎么样也不到张向东家里来吃。

  但是跟二舅一样的人,跟张向东关系好的,就是到张向东家里来吃的,约定俗成的,即使是在外地的人,还是老乡亲啊。

  马永红想着喊相好的来吃,也算是跟大家说,这餐馆算是开了,大家以后可以来吃饭了。

  第二天她就去跟老板娘提起打招呼了,老板娘一下就愣住了,没想到马永红会不干了,她的餐厅里面,马永红算是干的时间长的了,以前招人就是干一个月,半个月的,时间长了大家就不干了。

  因为活儿实在是累,而且这老板娘确实是特别悭吝的一个人,很多人吃不下这个委屈。

  老板娘又想着人干活,可是又不给好脸色,多一点工资就更不用说了,她其实对马永红很满意了,要是走了,很难再找这样的了。

  因此就笑了笑,话儿也好听的很多了,“给你涨工资,多一点儿钱吧。”

  “不用了,家里有事儿,以后干不下去了。”

  马永红没说自己去开餐馆去了,只说是家里有事儿,忙不开了。

  真的,这就是再多给点钱,她也不干了,不受这个委屈了。

  老板娘就不高兴了,“等着我找人吧,你那边看看有没有老乡想着做的,要是做的话,你就能走了,钱我也不压着你的。”

  马永红生了一通闷气,当初说好的,不干了就提前说,可是钱在人家手里,人家怎么说怎么算。

  要想着拿回来工资不干了,就得找个人接着干,而且老板娘那边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什么人,她也不想找,就想着用马永红,说了好几次,马永红就是铁了心的不干了,她记得清清楚楚的,老板娘当着她的面儿骂她还以为她听不懂。

  那工资就压着,压到最后,马永红就跟老板娘摊牌了,“都半个月了,还没找到,我也不干了。”

  她就是不干了,那工资能给就给,不能给就当这一个月白干了,哪里有什么维权意识啊?

  而且就工资拖欠这样的事儿看着,别说是这年头了,就是再下去二十年,底层人民的工资依然是老板压着的,都这样的约定俗成,法律你说了不算。

  老板娘傻眼了,撇着一口当地的口音,然后就跟马永红好好的说,这馆子离不开人,要是马永红这么走了,那还真的是不能做了。

  “来,坐,好好说会儿话,我这个人脾气不好,以前有很多地方,对不住了。”

  马永红的气去了一小半儿,有的时候就不是怎么样,就是要一个尊重。

  她还是板着脸,“没事儿,我也不干了。”

  老板娘看着她铁了心要走,因此只能软下来,“你看看,我也不好去找人,找的人也都不能干,你能不能去你老乡那边问问,看看有没有想做的,到我这边来,麻烦你了。”

  “不然你走了,我这个餐厅,真的就运作不开了,一天都不能缺人的。”

  “到时候人来了,我工资立马就给你结了。”

  马永红答应了,她回去问问,其实这样的活儿,没有愿意干,可是你到这边来,人生地不熟的,这就是能找到的吃饱饭的活儿了。

  她让张向东打听着,巧了,有的工友就答应下来了,工友姓李。

  “巧了,我寻思着家里孩子也大了,不用人看着,接了孩子妈到这边来,多少找个活儿干,不比在家里种地强呢。”

  马永红想着提一句,“活儿累,老板娘不是好说话的人。”

  姓李的工友就笑了笑,叹口气,“这找个活儿,哪里有容易的,活儿累点就累点,多少是个工作,有个活儿先干着,等着后面慢慢看看。”

  这事儿就定下来了,等着有别的工友回去探亲的时候,就带着姓李的工友家里的老婆来了。

  马永红拿到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她原本想着买个手机用的,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打电话也方便。

  只是没舍得买新的,去买个个二手的,剩下的钱,她盘算着买了桌子椅子,还要买菜,舍不得花了。

  房子是就近租的,离着住的地方很近,离着码头也进,就是有点儿别扭。

  不到二十平的房子,放着四张长桌子,也能做二十个人,靠着东边墙的是各种蔬菜,然后靠着南墙的地方,放着两口锅,实在是挤得不行。

  张向东跟二舅,都提前跟人打好招呼了,呼啦啦的一群人,都穿着黄马甲就来了,头上戴着安全帽的,身上都是汗衫湿透了,干苦力活儿的,无论是春夏秋冬,总是汗津津的,没有轻快的时候。

  大家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等着吃完了,二姑也来了,她来这边找了个活儿,给人家当钟点工,每天中午时候去给人家做好饭,然后打扫卫生。

  跟二姑夫两口子,很是节省了,毕竟带着个孩子,不然那也可以租房子住,可是二姑夫这人有很多想法的,不肯轻易花钱的人,儿子也接过来了,以后上学长大了,钱都不够用的。

  二姑夫想着以后给孩子安顿到上海了,那就要给孩子买一个上海户口,一个上海户口,现在是明码标价的找关系,一口价,二十万。

  二姑夫十七岁出来打拼,在码头上扛大包,很有些见识的,觉得也就是紧着这几年能买户口了,不然外来人口呼啦啦的来,要想买都没得买,因此一直在攒钱。

  他想的,是马永红跟张向东压根不去想的事儿,想了也是白想,二十万啊,根本没得钱。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抱着在这里赚钱的心思,然后使劲的攒钱,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家里去的。

  二姑给主家做好了饭,打扫了卫生,就来帮着马永红收拾,“来吃饭的人多不多啊?”

  马永红笑着蹲在那里洗碗,“还行,来吃饭的,我估摸着得二十个。”

  二姑就笑了笑,抱起来一摞盘子,“那就行,有人来吃饭,那就能赚钱,最起码你们的开销就不是问题了。”

  “是呢,这边菜贵。”

  马永红平时连西红柿都不舍得吃,更不用说什么水果,她不吃的,很想吃的时候,就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顺便买几个西红柿。

  这边的工友一日三餐都是在这里,早上起来的时候,得半夜里就起来忙着,她得起来熬粥,还要去烙饼,还得去包水饺儿。

  二姑不愁干活的人儿,她也细致,就是没什么主见,她来了这边就是靠着丈夫,又疼儿子,因此很会照顾人。

  平时出去干活儿,在家里的时候就照顾儿子,要吃什么喝什么,没有不满足的,她擦了擦手,就对着马永红说,“昨晚上你姐夫半夜里才回来,喝的啊,烂泥一样的。”

  “应酬多,没办法。”

  二姑就是提一句,又去说儿子,“晚上要喝大米,我就去做了大米粥,结果都快做出来了,又不吃了,要喝小米,差点把我气死了。”

  惯孩子,对着儿子没办法,孩子说什么,就没有不答应的,在老家的时候就这样,因此慢慢都知道,大山表哥脾气执拗的很,做饭要是不想吃的,一口都不会吃的。

  夏天的时候回老家一趟看他奶奶,人家当奶奶的,看着大孙子当然是很喜欢了,要吃什么,喜欢吃什么,提前就买好了,伺候的跟小皇帝一样。

  结果到了张老二家里这边住两天,这老太太的确是个狠人,她自己吃什么就给外甥大山吃什么。

  中午来的时候,就做了吊瓜馅儿的饼,正好是大丰收的时候,吊瓜大家吃不了,就去做馅饼吃,慢慢也不吃这个东西。

  慢慢姥姥在街上凉快,就听着张老二家里的在那里说,“脾气大,我不惯着他,爱吃不吃,不吃就饿着,二女儿脾气好,给惯坏了。”

  慢慢姥姥不爱听这个,听了一会儿就回去了,正好卖豆腐的邻家给她送菜吃,“婶子,我去地里摘了豆角,吃不了,给你送来。”

  姥姥答应的很痛快,拿了板凳出来做,“在院子里吧,凉快一些。”

  两个人就坐在院子里凉快会儿,姥姥没忍住,就说了,“你说外甥从上海回来的,总归一年才回来这么几天啊,到这里来,不说是给孩子做点儿喜欢的吃,就那样别扭着。”

  卖豆腐的许娘娘就笑了,她人好,也爽朗的很,在这边的人没有不爽朗的,不然过不下去这样的日子。

  她家里三个孩子,养起来格外的难,因此平日里起早贪黑,走街串巷的卖豆腐。

  姥姥是气不过,觉得孩子来一趟,她推心置腹的想,要是她外甥这么大老远的来了,就住这么一两天的,她绝对舍不得给孩子饿肚子。

  其实就是不想伺候孩子,不想给孩子做点儿想吃的,张老二家里的才找了借口,说是不惯着孩子,给孩子纠正一下性格。

  其实说白了,就是不心疼,要是青青的话,赶着饭点儿来的,饿了一下午肚子了,她就不信张老二家里的能坐得住,就让孩子不吃午饭饿一下午。

  要给孩子纠正性格,也不是这样子做的,人家妈拿着当宝贝,到了奶奶那边也是伺候着,结果到了你这里,就跟草一样的了。

  徐娘娘就笑,看着慢慢正好放学了,“她啊,对谁都是一样的,你看对着慢慢不也是这样,就对着青青好,那是她自己养大的不一样。”

  慢慢姥姥就看不上这个,她气不过这样的,见不得人家对着孩子不好,“我就不这样,孩子都一样,哪个来了说是要吃什么,我都给做。”

  “就是啊,她怎么这么笑人呢,不是说来待两天就回上海了?”

  姥姥就点点头,想着给马永红带点东西去,可是又想着路途遥远,不好麻烦人家给带过去。

  吃饭的时候,一边给慢慢夹菜吃,见她吃的香,姥姥总是笑,喜欢孩子吃饭多。

  又把话儿说了一遍,“也不知道你大山哥吃了没有,不吃可不行,两顿不吃了,晚上饿的睡不着。”

  慢慢吃着嘴巴里的,咽下去了,又给姥姥说,“我还要再吃一点儿。”

  她这么大,不会去掰馒头的,都是跟大人说,大人给拿,小时候就怕她手脏,小孩子摸过了觉得不干净,也怕她不知道吃多少浪费了。

  因此这么大了,吃馒头,还是等着大人给掰开,姥姥就拿起来馒头,给她掰下来一小块儿,觉得她吃的差不多了,“这些够不够啊?”

  “再多一点儿。”

  “先吃,吃完了不够再拿。”

  撕下来递给慢慢,慢慢就拿着继续吃,她不懂得要大的,一直都是你给我多少就是多少,很好说话了,不够了就再要,一点也不浪费。

  作者有话要说:老太太看谁都一样的,一视同仁。我想去昆明买个小公寓,可惜没得钱,这本书写好了,我攒攒钱就去那个四季如春的城市里居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