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济世之才
作者:彭家大虎      更新:2019-12-05 06:55      字数:9624
  刘和看着几人,心中微起波澜。这些名门世族之后,各个出身不凡,英姿挺拔。袁绍每介绍一个人,刘和拱手见礼后,心中对大汉中这些门阀世族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袁绍介绍完张范之后,对刘和淡淡一笑,说道:“其余两人此时还未遇到,其中陶君也是宗亲之后,与你父亲相交甚厚,以后你总有机会见面的。另外杨众杨文坤乃是弘农杨氏中人,听闻你母亲是杨氏族人,估计你们也总有相交之时。”

  刘和点了点头,看向袁绍颇有倾慕之意。袁绍此人为人说话风度翩翩,从容淡然,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便是刘和这等未及弱冠的少年郎都想倾心结交,更何况其他的士子豪侠了。

  几个人与刘和见过礼之后,其中崔钧笑着对刘和说道:“我们都听闻过刘家公子和袁公路在虎贲禁卫军营前的事情,对你的胆识大家都是颇为赞赏的。”

  刘和也没想到自己和袁术的事情传的这么多人都知道,颇为尴尬的笑了笑。袁绍也看出了刘和的尴尬,岔开话题向刘和问道:“今日来了许多经学大家,估计定然会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辨,小郎平日里学习了哪些经文?”

  “自幼便读《春秋》而后学《诗》、《书》、《礼》、《易》皆有所涉,易学所及所解知之甚浅,其余从幼所学,略有所知,独《春秋》尚可。”

  袁绍笑了笑,自知刘宽、刘虞等人从不轻易参与到经学之辨中,想来这刘和自幼家学所教,也不愿意提及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冲突。

  所有石经竖立之后,一众人等分席而坐,为首的几位经学大家先是客气寒暄几句,而后便开始了对各个经学的释义。

  其中前排为首几人中,有一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率先发言,阐述了今文经学的各项弊端,尤其抨击了今文经学中鼓吹的谶纬之说。

  刘和听其言语颇为倾心,向身旁的袁绍问道:“这位演讲者何人?学术之深令人钦佩。”

  “此乃涿郡卢植,卢子干。现官拜尚书,文武兼备,经文大师。师从前太尉陈球,而后又向大儒马融研习经学。与马日磾、蔡伯喈一起校勘儒学典籍,之前蔡伯喈受诬陷被流放,这太学石经后面的校正便是卢尚书的功劳啊。”

  刘和点点头,很是钦佩的说道:“原来是卢尚书,听闻其著作《尚书章句》和《三礼解诂》传颂天下,若有机会定要向其拜见。”

  袁绍看了眼刘和,淡然的笑着说道:“这有何难,稍后辩经结束,小郎可随我去拜见卢尚书。而且卢尚书旁边还有其同门的郑玄郑康成、管宁管幼安、华歆华子鱼等人。到时候小郎可逐步拜见,若有经文难解之问,皆可询之。”

  刘和刚刚谢过袁绍,只听卢植对面一人大声反驳,引经据典,气势惊人。刘和第一次见到这等规模的辩经,被这等场面所震撼愣在当场。

  旁边的袁绍拍了拍刘和说道:“此人是杨阀中的杨奇,杨公挺。你口中洛阳八公子之一的杨文坤的从兄。杨文坤其生父早卒,少年时期与杨公挺共以刚烈之名享誉天下,与杨彪同称为杨氏三公子。”

  这些弘农杨氏的事情刘和还是有所了解的,早年间杨氏曾祖杨震被誉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后被宦官诬陷而自杀。但是杨氏却没有因此衰败,而是更加昌盛,直至如今到其父辈杨赐已经是三世三公的世家豪门。那所谓的杨氏三公子中,现在年纪最大的杨彪已经继承家主之位,官至卫尉。年纪小的杨众尚未入仕,与袁绍相同,都是四处结交英豪,广布名望。面前这位杨奇已经入仕,前几日刚刚官拜侍中。

  杨氏一门以今文经学为家学,家中诸子多为修习今文经学,现在听到卢植批判今文经学,当然要直言反驳,以确保今文经学的地位。这不仅是学术上的争夺,随着古文经学的兴盛,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今文经学在官学的地位。这今古经学之争已经存在多年,一直以来都是今文经学为官学,垄断着天下士子入仕为官的途径。自从古文经学兴起后,民间私学兴盛,一度影响了官学的设立。

  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命其为素王,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而古文经学推崇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尤其许慎的《说文解字》彻底奠定了古文经学正统优势。

  刘和虽然也研习过五经之学,但是在经学深度上还是显得比较低浅,这等场合下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

  经学辩述了许久,几位经学大师们先行辩述了之后,纷纷下场休息。而留在场内的其余学生依旧群情激昂,继续彼此争辩。场面一度有些混乱,幸好诸学生还相对克制,没有闹出混乱的冲突。

  刘虞领着刘和前去拜见各位大儒,也算是让刘和增长点世面和眼界。一同相伴的还有袁绍几人,袁绍还很积极的给刘和介绍一些经学大儒。

  其中自然少不了卢植、郑玄、管宁等人。卢植与刘虞相熟,看到刘和后倒是颇为上心,刘和见礼过后,把之前跟袁绍说的又向卢植说了一遍,卢植等人听到刘和对《春秋》颇有自得,便主动询问了起来。

  “古人作《春秋》乃为何?”

  “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卢植几人听刘和将孔子称之为圣人,略皱了皱眉头,接着问道:“修书《春秋》可称之为圣耶?”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刘和借用《左传》中的解释向卢植等人说明,又担心卢植等人误会自己属今文经学一派,便继续说道:“周公虽定礼,孔子乃修文。儒学传承数百年,乃孔子修文教书之功,故而孔子当称圣。吾等后人研习经文,其中亦有精进者,可追圣人。”

  这几句话倒是勾起了卢植等人的兴趣,继续向刘和问道:“汝可知何人可追圣人焉。”

  刘和笑着说道:“卢尚书学术通达,享誉海内。”停顿了一下后,向旁边的郑玄施了一礼后继续说道:“郑君今乃天下长者,名冠华夏,为世儒宗。夫以布衣雄世,斯岂徒然哉?”

  郑玄淡然一笑,谦虚的说道:“刘家小郎过誉了。”

  刘和摆摆手,颇为严肃的说道:“早年间何子有学海之称,面对郑君亦叹服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而且能对学生说出:《论语注》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说。面对这等之言,足以说明郑君之学可追圣。”

  这等恭维的话,郑玄等经学大儒们听过无数,但是却甚少像刘和这种直白的同时又极其具有说服力。卢植等人听完刘和的话之后,纷纷点头赞叹。不仅仅是因为刘和的言语是恭维之辞,更重要的是显示出了刘和对于经学的掌握,以及对应到实际世上的分析和理解。

  卢植再问:“见解独特而又富含深意,伯安之子可谓俊彦。不知小郎读经所求为何?”

  听罢卢植的询问,刘和先是稍一愣,不经意间扫视了周边众人,立即意识到此番应答的后果,而后朗声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卢植顿时为刘和的回答而惊叹,主动对旁边的许劭问道:“子将先生观此子如何?”

  卢植询问过后,众人眼光同一时间全部看向许劭。仿佛一瞬间所有人都停止了交谈,都静静的等待着许劭的回答。刘和也是一愣神,之后瞬间明白了许劭这局答复所代表的意义将会是什么。

  许劭脱口而出:“济世之才!”

  刘和赶忙躬身施礼感谢许劭的点评。许劭此人乃是汝南许氏中在经学上的扛鼎之人,主持月旦评。民间只要由许劭点评过的人,都可以一飞冲天。当年曹操都是通过乔玄的指点,去主动寻找许劭点评,可见其人的名望之重。

  刘和竟然能得许劭点评为济世之才,足以让刘和在未来的仕途和名声上一帆风顺了。多少人对许劭的点评梦寐以求,而又担心获得个中下等的评语。

  刘虞也是略显激动,自己的儿子能让许劭这样评价,立刻就会身价百倍。虽然自己家世是宗室世族,自己儿子以后只要不是白痴,总会能步入仕途有所发展。但是若能在增加上许劭这样的评价,将来自己的儿子是非常有可能成为整个宗室的扛鼎人物的。

  “小子谢长者评。”

  许劭看了刘和许久,若有似无的轻叹了口气,对刘和说道:“大汉社稷,尔多担待。”

  刘和只当是勉励之辞,赶忙应诺。

  曹操在一旁鼓掌大贺,爽朗的笑着说道:“刘家小郎济世之才,将来必然不凡。”

  在曹操说完之后,袁绍等人也是上前笑着恭贺。刘虞笑着与旁人寒暄。而刘和因为没想到许劭给自己的评价这么高,心中还稍微有些惶恐。

  从太学往回走的路上,刘虞因为卢植等人的邀约,推辞了何苗的宴请,刘和因为还不够资格去往和卢植等大儒同坐饮宴,自然而然的就跟着何苗到了他的府邸。

  其中袁绍和张范因为已经有安排,便没有同行。倒是曹操和许攸随着何苗一起回来,其中许攸还是非要来何苗府邸尝一尝袁术所说的皇宫内的陈年好酒。

  于是刘和便与曹操、袁术几人行至何苗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