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抵京
作者:季夏武      更新:2020-02-08 16:50      字数:6242
  河东府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傅晓鞍自然是一夜未睡,带领着护卫警戒了一晚上。直到天亮得到傅琰传来的信息,傅晓鞍这才放下戒备心。

  对于傅琰要留下的决定,傅晓鞍并未作出任何反应。因为他知道,傅琰的经验远比自己多,对于目前情况也比自己了解,在此件事情上,傅琰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己要做的,是继续自己的旅程,不要去影响傅琰的隐藏。所以傅晓鞍召集队伍,再次出发了。对于在动乱第二天就急忙离城会不会引起河东府怀疑,傅晓鞍表示根本不在乎。

  甚至是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如此将给傅琰他们的隐藏提供不小的帮助。车队收拾完毕,就开始向城外走去。

  城门口果然已经被厢军围堵上,并且设置了几层拒马障碍,对出城人员盘查甚严。尤其是类似傅家车队这种大队人马,还未接近城门,便有骑兵纵马上前列在车队两侧。

  城门楼上也探出数十名手持弓弩的身影,防守城门的步卒更是直接将手中长矛对准车队。而车队的众多护卫在西北横行惯了,何曾被如此对待过。

  虽然没有铠甲,弓弩等武器。但是护卫们个个都有马匹,身上胸腹部位也都有内嵌钢片。手中的横刀长矛也都是傅家自产的利器,都是锋利无比的利器。

  真要冲突起来,傅家护卫们有信心从这群厢军的包围圈里撕出一道口子。虽然自身也会损失惨重罢了,倒不是厢军的战斗力能威胁到他们,而是城墙上的弓弩手,居高临下,输出环境太优秀了。

  护卫们又没有任何投掷类武器可以反击,只能凭借马速和骑术去躲避,若是真冲突起来,伤亡必定不小。

  从小就学习各种战场战术的傅晓鞍自然能看出队伍的尴尬局面,他也不想同这群厢军起冲突。

  一是怕耽误自己进京赶考的事情,二是不想自家精锐,忠心的护卫在此等无意义之事。拿穿上盔甲,就可以同西夏精锐对拼的骁骑去和战斗力基本为零的厢军互换,这种亏本的买卖傅家没有人会干。

  傅晓鞍纵马上前,并示意已经举起武器的护卫们解除戒备。马头一直顶到厢军步兵长矛的矛尖前,傅晓鞍才停下。

  端坐在马上,傅晓鞍行了个拱手,大声说道:

  “小子傅家二孙,此番途径河东府是为进京赶考!封城期间出门,实属不得意之举。还望城门守将多多体谅,能放某等出城,车队可以任诸位检查,只是里面有些带给汴梁各位大人的礼物,还请检查时轻拿轻放,莫要损坏了。”

  说完,傅晓鞍便示意组成防御阵型的护卫们散开,让出道路让厢军检查。傅家的名声在如今的西北也是声名鹊起,守将也不敢太过于为难,之前的戒备也是怕傅家车队靠近城门后突然暴起夺门。

  如今车队已经放开道路,任由检查,众多护卫也都收刀入鞘,更重要的是,守将也不想平白无故就得罪如今声威渐重的傅家,也示意厢军士卒收起武器。

  守将也是当年在一线同西贼搏杀过的人物,自然能看出自己麾下士卒同傅家护卫的区别。厢军最大的依仗,还是城门楼上那批弓弩手,所以也就没必要让底下的步卒马军继续做姿态了。

  一队步卒顺着护卫们让出的道路进入车队内部检查,确定了大车上拉的都是货物,并未藏人。护卫们也都有身份凭证后,便退出向守将禀报。

  确定了没问题后,守将也是很给面子的直接让部下将城门打开,示意傅家车队不用等候,可以直接离开。

  傅晓鞍再次于马上冲着守将及其麾下士卒行了一拱手礼,然后带着车队直接出了城门继续赶路。

  昨晚得以出城的铁面会成员,也继续曳在车队之后前进。一路风餐露宿,车队平安到达汴梁。在汴梁留守的傅家仆人,也早早将院子收拾好,让一路走来,辛苦万分的众人得以有个好环境休息。

  翌日,睡了一晚的傅晓鞍精神抖擞的在院子中练起了拳。吃过早餐后,傅晓鞍便带着礼物,去各家拜访。

  尤其是国子监几位讲师,傅晓鞍不仅送上了厚礼,还将自己回家之后所做的各类文章送上,请各位讲师点评。

  在得到各位讲师的一致好评之后,傅晓鞍放下一半的心。剩下的,便是看今年考题为何,自己擅不擅长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傅晓鞍又恢复到自己以往的生活节奏中。每日练拳习武,读书作文,隔上三五日,便同童夫尧,佘少鸿等人聚上一聚,互相印证一下文章。

  除此之外,便是被官家召进皇城内踢球。不过碍于大考即将来临,官家也并未过多征召傅晓鞍,反而送了他一套文房四宝,让其认真复习。

  这大考之年,也没有宵小敢于作乱。以大宋文风之鼎盛,大考之年生事,可不仅仅是会召来朝廷的打击,便是乡里之人也会骂碎其人的脊梁骨。

  京中戒备,也是明显加强。那些城狐社鼠也都销声匿迹,不敢出来招摇。倒是让京中坊市,更添了几分热闹。

  如今满大街最多的,便是读书人。从各地前来赶考的书生,挤满了汴梁城的客栈,给这座黄河岸边的名城,更多填上了几分文气。

  而除了客栈的生意日进斗金以外,另一个行业也是因此生意火爆,那便是各处青楼。这文人骚客多了,自然就要喝酒助兴,又岂能没有佳人作伴?

  宋朝青楼,规矩众多。例如卖艺的,便是卖艺的,如非自愿,谁都不得强逼。而且宋朝青楼女子才艺之精湛,不下于民风开放的唐朝。

  琴棋书画,作词吟对,没有几项手艺,根本接不了客。特别是所谓的“花魁”,个顶个的是大师。

  这一切,都是冲着男人,尤其是读书人的喜好去的。毕竟大宋朝,读书人的钱袋子,可谓是最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