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百态
作者:季夏武      更新:2020-03-05 17:20      字数:6574
  倒不是宋朝社会治安差,也不是同窗见死不救。而是因为这些来抢人的仆人,都没怀着坏心思。这就是由宋朝开始的,汴京大名鼎鼎的榜下捉婿。

  莫说这能来捉婿的人家势力个个不弱,便是有那真不惧强权的好汉,他也不会出头。你看着被抢之人东歪西倒,站立不住,脸上一副焦急的模样。

  谁知道他心里是不是正放肆狂笑呢?!毕竟来这皇榜之下抢夺进士的,不是权贵之门也是豪商之家。

  除非是傅晓鞍这种放眼整个大宋都算最顶尖家族出来的嫡系子孙,不然一个地方豪绅出身的男子想同汴京内的权贵,豪商结亲,做梦去吧!

  进士身份是尊贵,可也得看你日后发展。不是说考上进士就能做官,那些天天写诗的大学士当年也是进士,现在呢?也就靠着名声吓唬吓唬人!

  就算做了官,那还得看你是职官还是散官。县令品阶再低,他也是一县父母,而观文殿大学士品阶再高,他也就是个替人起草文书的。

  除非你是宰相兼任大学士,不然这大学士的名头,也就是平和岁月里还有人捧着你。真要起什么动荡,县令能调集乡勇护身,你一个大学士能干嘛?

  不过话说回来,大学士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能留在汴京这繁华之地,安全性自然极高,平日里这大学士的名头也是能唬的好些人奉承。

  要是大学士此等品高权低,留守汴京的“栋梁之才”都受到了威胁,那这个王朝也就没什么平静之地了。

  所以说,没实权有没实权的好处,就宋朝书生的水准,其中大部分人还是不掌实权的好。半山公此等惊世大才,不也是因为操之过急把自己也给折进去了!还搭上了一帮子仰慕他的小兄弟!

  名声臭了不说,自身坚持的理论也被搞没了。再看伊川,明道二位先生,虽说官途不顺,但二位的学说对于后世可是影响深远。

  二位先生更是被后世弟子捧上了神坛,和子路,颜回地位相当。作为一个文人,此等成就,不可不谓其伟大!

  抛开这些官途上的东西不谈,光是生活水平就够这些书生低头了。大宋富裕不假,民间豪商更是比比皆是。

  这些贡生出身也大都不低,奢华称不上,但衣食无忧是肯定的,也都是吃过见过的人。但是这是那?

  改编一句后世皇城根百姓的话,“这是汴京,官家脚下!”京都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但京都的权贵豪商多的超乎你想象!

  这地位一上来,最先跟上的就是讲究!上菜不能叫上菜,要叫传膳!蹲坑不能叫蹲坑,要叫更衣!

  光是称呼上的讲究,就一大堆,更何况这衣食住行了!可以说,只要你过了省试,殿试时不发癫,这进士是当定了。

  成为了进士,那便是成为了大宋朝权利最大的一批人。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那是近在眼前了。

  并且虽说是捉婿,但并不是真的让你当上门女婿。反倒是嫁女儿一方,要陪上许多嫁妆,至于说聘礼,这进士的身份就是最好的聘礼!

  至于说和一个从未谋面的女子成婚,对于宋朝男人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首先,不论是权贵还是豪商,他们家的女儿仪容绝对都是标准线以上。

  毕竟人家祖上发家之后,可是娶了无数美娘子来改善基因。况且,就算对方的女儿真的不堪入目,咱们的进士老爷还可以找小的嘛!

  顶多委屈一下,生个长子出来,之后还不是由着自己性子来。喝点小酒,蜡烛吹灭,反正也看不见脸不是?!

  这有开心的,自然就有难过的。上了榜的书生平日里表现如何,他的同窗自然知晓。虽称不上第一,但也是在一干人里排名靠前的存在。

  而放榜的规矩是从末到首,被争抢的书生名次一出,那些平日里不如他的心情顿时急转直下。

  与其同列的,则是焦急的望着放榜之处,看自家小厮来没来。同样翘首以待的,还有文章风格同上榜书生相似的几名后进生。

  同优生心急自不必说,才华相当,自然录取名次也差不了多少,此刻若是无人来报上榜,那便是没了。至于这几名后进生,则是抱着文章风格相同能加分的希望。

  毕竟年年考官不同,而每个考官看重的方面又有不同。有的重文章,有的重测论,没有标准答案,这点倒是与后世高考完全不同。

  虽然是择优者录,但风格对了考官胃口,机会总是要大一些。这几名后进生知晓论腹中笔墨他们与上榜之人还差着一丝,若是此时没人来报那便是落榜了。

  那些比其更优秀的士子,虽然看似平淡,其实内心中也是无限紧张。若是中了还好说,比你优秀自然要比你名次高的。

  但若是没中,那可就丢大人了!平日里不如你的人中了,你却落了榜,这是什么?若是换成一群中年人,自是会找些发挥失常,风格相悖来安慰你,即便他们心中不是这么想的。

  但眼前的都是一群爱憎分明,十分情绪化的青少年,他们可不懂的中年男人的世俗。不仅不懂,作为家乡天才的他们,那一个不是傲气十足?!

  结果被你比了下去,先生,父母也都夸赞你,结果呢?!还不是和我一样,是个落榜的贡生!

  即便是不说,那暗藏嘲讽的眼神也让人受不了。年轻人的脸皮,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薄的东西了吧!

  随着榜单的一张张揭示,这放榜之处也是上演着各类狂喜和散不尽的哀怨。而且越到最后,这两种情绪就迸发的越多,真真是一副人间百态图!

  倒是汴梁城的百姓,对此等场面见怪不怪。有好事的人还会说:

  “这才哪到哪,崇宁三年,就在此处,可是疯了三个贡生呢!其中一个福薄,是喜疯的!可惜了,过了省试,大好的前途正等着他呢!偏偏福气不够,欢喜疯了!”

  所以说,不论哪朝哪代的京都人民,那都是见过大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