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第一印象
作者:人一介      更新:2019-09-26 15:06      字数:14770
  第一印象,眼前这个书生也二十多岁一个青年,风流倜傥,纶巾羽扇。

  头戴着的纶巾不是太多见,手摇的羽扇则是特有名。

  纶巾不多见的原因,是因为现代人早不用这种东西束头了。

  他们或者是留个现代发型,此招摇过市;或者带个帽子,用来遮盖脑袋。

  又省事有安全,遮凉保暖的性能还特好。

  纶巾,是一个三尺见方的青布,用一个特殊的方法,包在脑袋。

  因为早期的时候,诸葛亮专门带着个东西,因此又称之为“诸葛巾”。

  这种诸葛巾,因为按当时也是汉代的长度是三尺见方,那时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6.93寸,也是接近7寸。

  所以到了现代,这种纶巾,也是长宽各有二市尺的一块方布了。

  要说这样一块方布,如何飘逸洒脱的绑在脑袋,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绑的不好的话,不但不能给佩戴的男子增加什么招风度数,反而成了他的累赘。

  没见到那个玄空道长,好好的一顶混元巾道士帽都给他搞丢了,何况那个不是帽子只是一块方布的纶巾。

  相之下,儒家对于帽子的重视程度更加高于道教,因为他们向来提倡衣冠正代表的是心术正。

  甚至还说什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由此而知,那个帽子不但要带,而且必须要戴正。

  不戴、戴个破帽子、戴了帽子又搞丢了,都是不成体统的。

  而儒家把正衣冠、知兴替、知得失,并列在一起,知道这三者是贤人大德别不可少的基础要求。

  而在这三个要求,正衣冠摆在第一位,可见衣冠不整,在儒家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贩夫走卒之流。

  因此,儒家士子出来行走,会见各方成名人士,端端正正戴一顶好帽子是必不能少的。

  有了好帽子,当然要有配套的服装搭配在一起,否则成了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还有一说,现在西人的服装流行,正式场合不穿西装,觉得没有入流一样。

  不过,正宗的儒家士子绝不这样认为。

  因为他们要戴纶巾。

  脑袋戴纶巾,脖子系领带,叫蹬着皮鞋,看去绝对是一个戏子。

  扮演的角色,是活脱脱一个土老帽进城。

  正式的装束,应该是头纶巾,身穿长袍,不要马褂,脚蹬布鞋。

  最好是出自家老婆亲手拿出来的鞋底和鞋帮制成的手工品。

  当然,换换样也能将,但是绝对不会有那种天然的纯正。

  现在,这个来说项的一介书生,是这个装扮。

  一顶纶巾头戴,一袭长袍适体裁,手轻摇鹅羽扇,千层鞋底走不歪。

  尤其那个纶巾,如同长在脑袋,稳如磐石!

  不知道从戴到现在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走过了多少路途,愣是一丝不苟正正呆在他的脑袋。

  看到他的人,即使是熟人,也都啧啧称。

  当然这些人都是纯属看热闹的。

  一声不吭却更加注意的人则是心暗暗惊异。

  这老头儿平时的纶巾,也是经常歪歪斜斜,表现得不是很正经的!

  难道今天该这个老头儿出彩?

  第一次见到约盟区最大的头头脑脑这么给力?

  难道这意味着儒家又要重新兴起?

  这老头儿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反应,心不禁暗暗得意。

  表面却不动声色,

  原来这个戴纶巾,也是一项高级技术!

  作为具体的一个技能,它要穿戴其它的衣服更加要求技术水平高。

  因此,具体的技术流派也如同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一样了。

  这老头儿实际也不是特有天分,它的技术高人一筹的原因,是一个因素。

  他的年龄其他人都大。

  所以他的经验多。

  他施用的技术,是分层固定法。

  一共三个层次。

  脑袋、头发、内罩,最后才是纶巾

  操作的程序,先把头发固定在脑袋。

  然后把内罩固定在头发。

  最后把纶巾固定在内罩。

  这样层层禁锢,三层合一,戴去的纶巾,稳如泰山!

  别说轻易不会在脑袋到处乱串,死八级大风也无法刮动它分毫。

  这种戴帽子的牢固程度,更是让道教玄空道长的戴帽子低水平望尘莫及。

  所以,一块小小的纶巾,实际蕴藏了太多的东西。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能看出来的,里面还有什么不被人知只有他自己知悉的东西,难以猜测了。

  而那个纶巾,别人大多都是装样子,看到一个举得可装装相,趋之若鹜,实际啥内涵都没有。

  可是这个老头儿,不一样了。

  那是一富有智慧的象征。

  别的不看,只要他摇动两下鹅毛扇,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能蹦出来。

  再看一眼,气质又是一变。

  变成了满腹经纶。

  自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这个样子。

  凭他这个样子,虽然不能加分,但是在年龄的预估,起码也要加十岁八岁的。

  这样一来,这个人已经达到而立之年了。

  可是听了武凌霜的介绍,百里良骝才知道自己的眼光还是离敏锐差得太远。

  否则也不会觉得他只有三十郎当岁。

  而武凌霜告诉他的这人的岁数是多少?

  一百二十八岁!

  整整差了一百岁。

  这不是一般的误差了。

  而是整个一个不着调,八不沾,十三不靠。

  当然这事又不能全怪百里良骝,也怪这个孔毓良长得太不着调。

  哪有一百二十八岁的人长得如同二十八岁?

  这不是存心误导人吗?

  百里良骝虽然现在官不小了,却有一个习惯一直保持未改,是好心特强。

  只要一特别稀的是事情引起他的注意,他非问个底掉不可。

  其实包括那个一进古农坞,也是在很大程度因为他这个个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百里良骝身也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他因为兴趣特别强烈,导致他专心在这件事情下功夫,因此他也别人对这个事情懂得更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这样把斯人从成千万的庸人选出来。

  其它诸如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什么的,都是一些必要的预备,顺理成章、捎带脚给干了。

  在那个对永生秘诀的好心不变的情况下,百里良骝现在对这个孔毓良感兴趣了。

  本来百里良骝打断那老头儿的介绍是想让他说正事,也是说那个玄空道长的去路。

  结果百里良骝自己把话头转到了孔老头儿身。

  “对了,孔老师,凭您老的年龄我必须对您尊敬,所以如果您不极力反对的话,我以后叫您孔老师了

  “孔老师,学生有一事不明您能不能为学生解惑——

  “您已经一百二十八岁,可是实际相貌看去也是二十八,您是如何驻颜有术的?”

  孔毓良一听,这个问题你起码是第一万人问了!

  嘿嘿一笑,也不嫌麻烦,再给他解释一次。

  “几乎所有的人知道我的实际年龄以后,都会大吃一惊,然后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也不怪。

  “你知道吗?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闲扯淡,实际意义非常重大!

  “你想想啊,如果一个人一百年可以保持容颜不改,那该是一个多么神的事情!

  “还有啊,那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还有啊,那该是多少人不惜倾家荡产交换的事情!

  “因此,问这个问题丝毫不怪,不问才是怪的事情!

  “还有一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却不知道这个现象之重大意义的人,也甚为惋惜!

  “跟你这么说吧,凡是只是纯粹好,而不知道这个重大意义的询问,我都不会回答。

  “因此,问道我的头,却没有得到我的回答,十个人里面起码有九个,剩下的一个我才回答!

  “你知道我会不会给他们解答清楚,让满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的答案而去?”

  孔毓良估计在此进入了啰嗦模式,不但絮絮叨叨,而且还来个反问式,来增加他说话的力度。

  “不知道。”

  百里良骝实事求是地回答。

  同时心纳闷。

  你如果不会,你还分个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干嘛?

  只有知道你才卖关子吧?

  我也好,你到底知道了什么。

  “其实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们解答清楚。”

  孔毓良回答说。

  百里良骝心里极度吐槽了一回——原来你也是装象!

  不过这东西也不好谴责,还是找简单的问题来一个吧。

  “那您怎么一百年在容貌没有变化?还有,这个事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孔毓良正要找人唠叨那段特殊经历,听到百里良骝问,立即兴致高涨地给他讲了起来。

  不过,他讲了不知道多少遍,很是知道那些是要点。

  而且他毕竟受人之托要忠人之事,有玄空道长的事在那等着,他不能过于拖沓。

  于是把他怎么得以驻颜的,按照他的理解告诉了百里良骝。

  是整整一百年前,那时他正是年富力强,那个世代,他倒是记忆犹新,还是前清那个年代。

  他从他的老家曲阜那边逃难过来以后,在今天的胡营一代转悠。

  他们在那里转悠的原因,是那里有很多柿子树。

  有柿子树跟他们没有关系,但是柿子树有不少可以吃的柿子,和他们有关系了。

  那是一个初秋的季节,柿子树的一下早熟的柿子可以吃了。

  这里的柿子是那种涩柿子,是不透熟涩的很,根本不能吃。

  那时的乡民还很淳朴,很大方的允许他们的这些逃难者,吃那些早熟的柿子。

  这样帮助了他们度过饥荒,得以活命。

  然后,他找了一个教授私塾的工作。

  教书可以让他挣一些束脩养活自己。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得靠束脩活命,因之也还没有拒绝束脩的政策。

  有一天,他去另一个村子课,遇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同行人,交谈起来,结果越说越投机。

  那人甚至一直跟着他到他教书的地方,也听了他的整堂课,直到结束的时候,才一块回来。

  在早晨相见的地方,那个人分别而去,临走之前给了他一个丸子,让他吃下,说是可以祛病延年,甚至可以防饥御寒。

  二人谈得投机,他也相信他,没怎么考虑,当时吃了。

  当时也没有什么变化,回去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忙了一天,把吃了一个丸子的事情忘了。

  谁知道,随后的三天,他竟然都没有吃饭,却一点都没有饿的感觉。

  那个时候,吃饭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为了节约粮食,每次吃饭不是饿极了,都不会去吃的。

  连着三天没有饿,他可心里没谱,慌了神了。

  人是这样,无缘无故的好事,也能让人六神无主。

  三天不饿,太不正常了,他要找不能感觉到饿的原因。

  他当然要找原因了,再耽误下去,耽误大事了。

  一找之下,除了吃那个丸子以外,没有任何不同。

  因此,他肯定是那个丸子的效果,因此也记忆的非常清楚。

  他自嘲道,由于挨饿饿怕了,所有和挨饿有关的事情都念念不忘。

  至于驻颜不老的事情,实际当时根本没有注意,那个时候不饿死行,谁还注意自己的容颜。

  别说男人了,女人都难免蓬头垢面。

  大概到了二十年后,遇到一个以前的朋友,那个人已经老态龙钟行将木,他才意识到这个现象。

  因为当他告诉他的朋友他是他的朋友的时候,他的朋友坚决不信,只认为他是他朋友的儿子。

  为此,他还郁闷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后来,他一直保持这个样子。

  他也逐渐明白自己有今天的这个样子,都是那个药丸的效果。

  他能得到那个药丸,都是拜他那个萍水相逢的朋友所赐。

  百里良骝一听,这个故事和钟常伟的故事很相似!

  难道古农坞真的早有向外发展的计划?

  无论如何,这个孔毓良是一个很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