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
作者:夜南潇      更新:2020-03-13 18:41      字数:6378
  不来了。”赵安顺急着跑开了。

  方冬乔在后头看着,笑得眯起了眼睛。

  看来,宫天瑜确实不该浪费在这个小小的药堂里头,他该去好好地实践他自个儿的理想才对。

  晚上,方冬乔回到方家用过饭菜之后,带着宫天瑜一道儿去了自个儿的竹荷院,

  她既然答应了宫天瑜要陪着他读书一个时辰,自然是信守承诺,没有半分推诿之意。安排好了笔墨纸砚,方冬乔意念一动,从空间里飞出了一本医书到自个儿的手中,趁着宫天瑜没有发现之际,从枕头里头取了出来。

  宫天瑜看着方冬乔去榻上取书,有些奇怪,跟过来瞧了瞧,一眼就看到了枕头朝里边的那对笑容可掬的瓷娃娃。

  “乔儿妹妹,这对瓷娃娃怎么一个像你,一个像你大哥呢?”宫天瑜握在手心里,看着两个瓷娃娃笑得那么开心,总觉得刺眼得很。

  “哦,小哥哥你说这个啊,这个是大哥送给乔儿的生辰礼,是大哥画的像,找工匠师傅给烧陶出来的,怎么样?看着这对娃娃,很像乔儿跟大哥吧,乔儿一开始拿到的时候,也觉得好像呢,看喜欢了。”方冬乔拿过宫天瑜手中的这对瓷娃娃,放到原处,放好。

  宫天瑜见方冬乔这般珍视着这对瓷娃娃,眉头皱得死死的,他又往里去瞧了瞧那对瓷娃娃,觉得他得想个办法才行。

  方冬乔见宫天瑜这般张望着,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宫天瑜说着。“小哥哥,本来看着你喜欢这瓷娃娃的话,乔儿可以送给小哥哥一个的,只是这个是大哥送的礼,不好再送给别人。这样吧,要不明天早起的时候乔儿让大哥也给你画一个,再到工匠师傅那里给你烧陶出一个来,好不好?”

  “不好,小爷又不喜欢这种姑娘家玩的小玩意。”宫天瑜才不要去找方景书画像呢,那不是他自个儿存心去找不自在嘛。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因人而异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因人而异

  “那你刚才还眼巴巴地瞅着,乔儿还以为你欢喜得要紧呢。”

  方冬乔不解地看着宫天瑜。

  “小爷刚才只是在想,若是乔儿妹妹很喜欢瓷娃娃的话,那明个儿小爷也让工匠师傅烧陶一对瓷娃娃给乔儿妹妹好了。”

  宫天瑜瞥了瞥那对靠得如此亲近的瓷娃娃,越发觉得他要赶紧让师傅烧陶出另外一对瓷娃娃才行。

  “原来这样啊,那不用了,我有一对瓷娃娃就行了,不用那么多的。”方冬乔笑着摇摇头。

  “不行,小爷说要送,乔儿妹妹到时候就一定要收着。难道你大哥送你一对瓷娃娃,你就欢喜得不行了,小爷要送你一对瓷娃娃,你就不喜欢了?”

  宫天瑜死死地盯住方冬乔,看她敢不敢拒绝。

  方冬乔见宫天瑜这副模样,心头里笑得不行,这小正太,怎么凡事都跟大哥扛上了,敢情这是在记恨大哥如此待他呢?

  不过这话,这当会方冬乔是不会说出来的,她只笑着点头应着。

  “好好好,只要小哥哥送乔儿瓷娃娃,乔儿也一定好好收藏着,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宫天瑜傲然地抬了抬下巴。

  “对了,乔儿妹妹,现在可以开始学了吗?小爷我可等着好久了呢。”

  “还不是刚才你这么一打岔,要不我们早就开始学习了。”

  方冬乔爬下榻来,边穿鞋子边问着宫天瑜。

  “小哥哥现在在学堂念的什么书,都读到哪儿了?”

  “叶先生给小爷启蒙,给了一本三字经,让小爷跟你四哥一道儿先念熟这个,然后背诵下来。”宫天瑜拿出三字经,放在方冬乔的面前。

  “可是乔儿妹妹,小爷一读这个就头疼,乔儿妹妹有什么办法让小爷读着不头疼吗?”

  “那小哥哥可觉得哪里困难,哪里读不进去呢?”方冬乔细细地问着。

  “小爷现在连这三字经的意思都不太懂,叶先生讲得虽然好,可是解释得好深奥,之乎者也的,小爷我都听不懂叶先生说的那些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

  宫天瑜倒也没有瞒着,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方冬乔读着头疼的原因。

  “这么说来,小哥哥是因为不知道这本书想要说的道理,所以这样死记硬背着比较困难,对不对?”

  “应该是这样没错了,小爷我就是读过了之后,老是记不住。”宫天瑜说着说着,就有些烦躁起来。

  “你别急啊,小哥哥,我给你这本书简单的意思,这样你懂明白了这本书是说什么的,那么你再背诵就容易多了。”

  方冬乔拿起三字经,指上上头的文字,缓缓地给宫天瑜解释着。

  “小哥哥,你看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方冬乔这么浅白地解释着,宫天瑜一听就明白了。

  “原来这个意思就是这么简单的啊。那乔儿妹妹,下一句呢?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是说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的话,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哦。”宫天瑜记下了。

  “再看这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说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母的这种做法就是为了让孟子读书做学问有始有终,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后来孟子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这个就跟孟母从小严格要求孟子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小爷明白的,这就跟小爷学武功一样,三天打两天晒网的话,我爹说最终会一事无成的。”宫天瑜感兴趣地听了下去,他觉得方冬乔比叶先生讲得要容易懂得多,也听得进去得多。

  “乔儿妹妹,下一句,开始下一句吧,上一句小爷我已经记住了。”

  方冬乔见宫天瑜有了兴趣,忙指着下面的文字继续解释了下去。

  “这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这深层次的意思的就是说,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这一句,小爷怎么觉得意思就是在比较着乔儿妹妹跟叶先生呢?小爷觉得乔儿妹妹这个法子好。”宫天瑜听懂的同时,夸赞着方冬乔。

  方冬乔捏了一把宫天瑜的脸蛋。

  “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