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作者:天外天下      更新:2019-09-29 08:27      字数:3982
  许多人鄙视贫穷,可谁又能拒绝财富呢?

  当范忠诚一家四处忙碌着发家致富的时候,村里的人们也都没闲着。

  除了爱拼爱闯的一帮年轻人纷纷出国出省打工挣钱外,留在家乡的人们也开始各显神通,竞相摸索着自家的生财之道。

  作为全社掌握信息资源最早、富有魄力和经济实力的社长宋正宗,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发展大潮,自然毫不含糊,大胆选择了自己当老板。通过多方筹措和借贷资金的方式,一下子承包了社里的两百亩土地,大搞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其中,一百亩地种了大蒜,一百亩地种了洋葱。虽然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当年的洋葱种植收入不尽人意,但在当时全国性“蒜你狠”风潮的影响下,宋正宗种植的一百亩大蒜竟然稳赚了三十多万元,成为当年全社最大的赢家。

  如此轻而易举的赚钱方式,如同天上掉馅饼似的,让全社人羡慕得眼红忌妒。连宋正宗本人,也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和喜悦,情不自禁地惊叹道:“挣钱原来这么容易啊!”

  社员詹天师的儿子詹有才利用当地发展养殖的优势,搞起了小型的肉类屠宰加工厂,将本地低价收购的优质牛羊集中屠宰,或现杀现卖,或冷冻包装,分别加工成冷鲜肉类等不同种类的半成品,批发零售,热销四方,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类加工企业老板。

  社员郑多银狠下心来贷款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专门走乡串户,为十里八乡的种植老板或个体农户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也是挣得盆满钵满,笑逐颜开。

  面对迎面而来的发展浪潮,社员何生财早已坐立不安。针对村里日渐增多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卡车等,他充分利用自己多年来修理拖拉机的精湛手艺,在村上开起了一家机械修理厂,专门为村民们修理各种车辆和农业机械设备。一年下来,比原来单纯种地的收入翻了两三倍,乐得全家人合不拢嘴。

  社员何生义平时除了种地,常干一些木匠、泥瓦匠、粉刷工之类的活儿。现在他不想辛苦种地了,带着媳妇兰萌萌、大儿子何大强、儿媳妇李姣姣,组成了一个家庭住房装修队。先是在本村本社为新盖房的农户们做家具、搞装修,逐渐站稳了脚跟。慢慢地,随着装修队的技术提高、经验加深,逐步开始走乡串户,为远近的乡里乡亲们和县城里的人们搞起了专业的房屋装潢装修。因其做工细、要价低、讲信用,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广泛信赖,生意越做越红火,逐步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家庭专业装修队。

  当然,在农村竞相发家致富的道路上,男人们抛头露面的时候,女人们自然巾帼不让须眉,成就了一番乡村大发展大繁荣的别样风景。

  社长宋正宗的媳妇荆小红,性格泼辣,敢拼敢闯,利用村子离山不远的便利条件,筹办了一家不大不小的砂石场。她每天带着几十号人上山炸石头,按大小分成不同规格和不同用途的石料,然后分类存放,按需出让,渐渐地打开了销路,成为全村第一个响当当的女老板。

  社员朱大昌的媳妇杨小翠有文化、脑子活,敢想敢干,不怕失败。眼见大伙儿都想方设法挣钱,自己也不甘落后。在丈夫朱大昌的支持下,购买置办了木材加工机器和设备,带着本村社员元守财和苟兰花,以及元守福和朱红霞,搞起了木材收购、加工、贩运一条龙的生意。通过低价收购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经过精细化加工分类,制成市场需要的各种板材、器具等半成品,再高价运销贩卖给城乡家具市场或成品加工企业,从中赚取一份不算太高,但也算是比较丰厚的经济收入。

  同时,在村里大力发展经济的气氛烘托下,一些上了年龄的老爷子、老奶奶们也都坐不住了。有的老爷子扩大规模,放养上百只羊、饲养几百只鸡、养殖几十头牛,每年也都增加了不少的家庭收益。

  有的老奶奶上山拔沙葱、挖药材、找野菜,卖给城里人换些零花钱。有的还发挥出色的手工活优势,精心制作各种精美的鞋垫、手套、香包、十字绣等手工艺品,或赶集叫卖,或进城摆摊出售,或多或少地帮助家里减轻了负担,增加了家庭收入。

  是啊,正如当地《平原日报》报道的一样:在全国深化改革大政方针指引下的新农村,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兴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的新农民,逐步展现了昂扬向上的实干精神和拼搏劲头,正在活出一番独有的魅力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