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作者:天外天下      更新:2019-09-29 08:27      字数:4584
  多少年来,许多村民始终怀揣着一个穿新衣、坐小车、住高楼的小康之梦。

  眼看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农民渐渐富裕起来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得到改善。在吃穿两大基本主题得到充分改善后,人们对住的条件和要求越来越高,也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几年前,村里有钱有势的人家大都喜欢盖清一色的传统中式的砖瓦房。高大气派的前门楼子,宽敞阔绰的组合式大铁门,加上红砖绿瓦的小四合院,觉得这就是古代达官显贵们过的上等人的生活。唯其如此,这辈子就算知足了。

  于是,家里有点儿积蓄的,经济条件宽裕的,先后盖起了这种高大气派的砖瓦房和四合院,让那些尚还穷困落后的家庭好生羡慕。

  也就两三年的工夫,随着改革开放及南下打工潮的出现,在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现象急剧增多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发现,城里的那些高耸如林的高楼大厦之中,先进的几室几厅式的住房居家格局,不仅设计科学、方便实用,而且宽敞明亮、舒适性强,不愧是一种理想的居家生活方式。

  于是,一些思想前卫而生活条件较好的年轻人纷纷模仿城里人的居家住房模式,开始新建几房几厅式的新型农家庭院,既时尚高雅,又便捷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农村急需而时尚的居家生活潮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多次到号称“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参观,又到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学习考察,时任小河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柳琦宝和村主任谢长生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在充分思考和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社村民代表意见,最终向平安乡党委和政府提出了关于兴建新型农村小康住宅楼工程的建议报告。

  你还别说,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小河家村党支部的这份建议报告与正在想方设法争取乡镇发展项目的平安乡党委,以及正在发愁缺乏政绩工程的众多乡政府的领导们,简直达到了不谋而合、同频共振的效果。

  平安乡党委政府立即同意上报了小河家村的这份工程建设报告,并要求迅速走农村集体划拨用地,以及农业基础建设快速审批建设的绿色通道,力争快批快建这一工程项目,努力将其建成全乡乃至全县新型农村小康住宅的示范项目和样板工程。

  二〇一〇年年初,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工程项目从设计、立项、报建到审批、开工等诸多环节,一路绿灯,进展神速。

  在村委会的大力宣传引导下,在乡政府为每户家庭补贴两万元房屋装修款政策的诱惑下,许多村民争先恐后地报名申请村里的小康住宅资格,唯恐因为迟报而无法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首期仅有五十套住宅的小河家村小康住宅工程受到了众多村民的热情追捧,村委会一下子收到了近百份申请表。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预交首付款筛选,仍然无法确定这五十户小康住宅的入住人选。

  左右为难之下,村委会只得通过抓阄这种古老的方式最终确定了首期五十户入住的农户家庭。那些递交了申请而未能如愿的村民们怨声不断,一度围在村委会的门口久久不愿离去。几经商量和劝解,村委会只好向在场的村民们许下了尽快修建二期工程,适当提高住房装修补贴标准,并可以优先挑选楼层和房号的诺言,这才总算安抚和疏散了群情激奋的人们。

  作为村领导的柳琦宝和谢长生本想私下里买两套小康住宅,好给自己和儿子及儿媳妇们住。但怎么也没有想到,村民们的入住热情如此高涨,一双双眼睛瞪得就像狼一样,死死地盯着仅有的五十套小康住宅和每一名村干部,以至于两人不得不发扬干部作风,非常遗憾地放弃了首期入住的资格,将仅有的名额优先让给了广大村民。

  在此期间,拥有土地面积较多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小河家村一社的社员们表现最为积极。就像在热闹的集市上抢购那一堆堆物美价廉的萝卜白菜一样,就像那整齐漂亮的小康住宅根本不要钱一样,就像每家每户都是百万富翁一样,争先恐后地抢先填表申请,滔滔不绝地热情议论,仿佛大家都已经顺利入住了这个期盼已久的小康住宅一般。

  在这其中,家底殷实的社长宋正宗抢上了,社员詹天师抢上了,郑多银抢上了,新近发财的朱大昌抢上了,连一向争强好胜的何生仁也抢上了。邻社的柳学新、汪世贵两家,也都在第一时间抢上了。当然,还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差,但个人愿望十分强烈的普通社员家庭,也都蠢蠢欲动,躁动不安起来。

  当何生仁得知自家抢上小康住宅的入住资格而范家没有资格后,十分得意地指使小儿子何大牛,专门到范忠诚家里进行了刻意宣扬。临走的时候,还少不了说两句风凉话:“何家有的东西范家不一定有,何家一定会比范家强!”

  在这其中,村民们有些是为了彻底改善落后的居住条件,有些是为了满足农民们有生之年住上楼房的美好愿望,有些是为了儿子们能娶上个像模像样的媳妇。而有些,则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别人有,咱也得有呀。

  谁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可以贫穷,但绝不能落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