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八章欲盖弥彰(下)
作者:三天一小更      更新:2019-11-24 20:54      字数:12966
  杭州府接连发生两起凶案,凶案对象还是锦衣卫,是从京城来杭州府出差的锦衣卫,锦衣卫为何被人捅死在街头,凶手究竟是何方神圣,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竟然敢对天子亲军下此毒手。

  这件事已然成了杭州府街头巷尾们议论纷纷的热门话题。

  锦衣卫此行只是调查取证,将当事人以及证物带回京师审理,朝廷的本意是将科场舞弊案调查清楚,结案后在告知与众,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严惩杭州府舞弊一案的涉案人员。

  以免江南的世子不满科场风气聚众闹事,故而,除了杭州知府外,杭州府的士人们并未得知杭州府科场发生了舞弊。

  可谁想,锦衣卫竟然在半道上被人给黑了,还故意放出风声,将锦衣卫此行的目的给抖了出来,行凶者乃是参与科场舞弊案的有关人员,买通了杀手企图毁灭证据、

  此时杭州府舞弊一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当天夜里这件事便由经过天桥底下说书人的刻意传播下,已经闹得是人尽皆知。

  连一向只关心菜市场的青菜涨了几文钱的买菜大妈都知道的七七八八,短短一夜之间,杭州府科场舞弊案已经在整个杭州府传的是沸沸扬扬,关于这两起案件的流言蜚语如同瘟疫般迅蔓延。

  各种不利于朝廷的流言四起,有人趁机浑水摸鱼,煽动了一批读书人将知府衙门给堵住了。

  自古以来读书人那都不是好欺负的,科场舞弊这么大的事,读书人不讨回个公道如何对得起这十多年来的寒窗苦读。

  于是,一群读书人后自发自觉的带上了口粮,堵在了杭州知府的知府衙门前,要求讨个说法,知府衙门自然是不敢开门,只能仍由这班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在知府衙门外叫嚣。

  浑水摸鱼者秉承了事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低调处事原则,白露此刻已然逍遥法外,在路边摊吃了一碗面后,便又踏上了来时的漕船……

  ………………

  知府衙门外的读书人大有冲进来的苗头,杭州知府马明远迫于无奈,派人前去城中的锦衣卫百户所请锦衣卫帮忙来看场子。

  杭州府的锦衣卫百户所的所长也不是傻瓜,这个烫手的山芋那是万万不敢伸手去接的,便以调查这两起案件为由给推脱了。

  而为此事背了黑锅的白莲教也在深夜里召集了杭州府分舵的办事人员,临时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的内容只有一个,是哪个混蛋无组织无纪律,不听指挥擅自行动。

  白莲教是有闹事的苗头不错,可现在还不是机会,根据白莲教连任教主的得力宣传,白莲教们对笨脚的三阳教义是牢记于心、

  所谓三阳教义,即是白莲教自己搞出来的一套封建迷信理论依据,所谓的青阳、红阳、白阳。

  三阳分别代表不同的三个时期,青阳时期是由燃灯佛统治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天地都还没有,就已经有了明暗,明是所谓的智慧,暗则是愚蠢。

  这也很好理解,燃灯佛嘛,点了灯的自然就是自家兄弟,理所当然就是智慧的象征,连灯油都不愿消费的,骂上几句也很正常,谁让你不照顾一下生意呢。

  第二阶段是由释迎牟尼佛统治的阶段,大意就是说莫欺少年穷,可问题在于,少年穷的时候不欺负,等富起来就欺负不过了,因此这个阶段是比较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等待着救世主的出现,例如一代明君、明君没有的话退而求其次来几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也行。

  要是连为民请命的好官也没有,别灰心,还有弥勒佛嘛,弥勒佛降世的那一天就是光明到来的那一天。

  但问题是弥勒佛具体是哪一天降生,这事没个准信,不是研究妇产科专业就能知道预产期的,白莲教此时就是这个阶段,即所谓的红阳时期,光明的白莲教被黑暗的大明朝压制着。

  第三个时期,是弥勒佛统治的最后时期,这个时期是个好日子,就俗话说,就是熬出头了,可以扬眉吐气一把,总之一句话,信无生得永生,

  许多深受封建迷信迫害的教徒就是听了这个白阳时期的忽悠,才决定加入白莲教的。

  但很可惜,白阳时期既然是忽悠,也就是个美好的憧憬罢了,大部分加入白莲教的人不过也是为了混碗饭吃。

  有些人暗地里口号喊得震天响,嘴边常常挂着杀进紫禁城迎接弥勒佛登基,为天下黎明苍生做主,可事实上,白莲教作为一个在江湖上颇具规模的组织,其教中的诸多头头脑脑们与大明朝的统治阶级并无太大区别。

  白莲教的决策层往往父亡子替,世代相传,白莲教的财产实际上也都是决策层的财产,其中更有甚者暗中与官府的人互相勾结,时不时举报几个教内不听话的弟子,以达到排除异己掌控权利的目的。

  这也是白莲教自从永乐年间唐赛儿起义后,这么多年来迟迟没有再次有所动作的原因之一。

  情况很清楚了,根据教规,现在是红阳时期,黑恶势力还占据着上风,弥勒佛都还没降生,怎么能够轻易出手呢。

  白莲教召开的临时会议上,南方分坛坛主王在贤率先发话了,在他的辖区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他作为主要负责人,自然是要对上边有所交代的。

  王在贤对着无生老母的香案上供奉着地无生老母行了一通的跪拜之礼后,缓缓说道:“无生老母在上,当着无生老母的面,这事是谁做的自己站出来,莫让王某难做。”

  话音落下许久,没有人愿意背起这口黑锅,王在贤犯难了,这次对锦衣卫的贸然动手可谓是打草惊蛇。

  这事儿还得从明朝辽东的沈阳与辽阳失陷开始说起,沈阳失陷之后,朝廷便调遣广西一带的狼土兵、以及西南各地的土司赴辽支援。

  著名的女将秦良玉便是女土司,其夫马千乘过世后其子年幼,便又秦良玉暂时接替其夫石砫宣抚使的职位。

  明朝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明朝统治者头疼不已的一个问题,明朝早前对于西南边界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民族统治政策。

  所谓以夷制夷,则是让本地的地头蛇世袭土官的制度,土官又称土司,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最高长官,掌握当地的生杀大权,在本地是比土皇帝还要土皇帝。

  明朝早期采取的以夷制夷政策,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让少数民族内斗消耗实力已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的效果。

  一开始的效果确实达到了明朝统治者预期的效果,各土司之间矛盾不断,常有矛盾冲突,少数民族通过内耗实力大减,无法对大明朝的统治构成威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弊处就慢慢的显现了出来,介于各土司之间的仇杀不断,势必演练成武侠剧中的传统桥段,他杀了他父亲,他又杀了他儿子。

  仇恨是一代传一代,因此各个土司部落之间时常出现仇杀、械斗之类的事情,

  各土司之间的这种仇杀与械斗正是朝廷喜闻乐见的,朝廷向来都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土司们都得两败俱伤为止。

  而这种所谓的仇杀与械斗的事件,往往并未只是报仇这么简单,以夷制夷的同时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个土司被打垮,注定这另一个土司要站起来。

  许多土司在报仇的过程之中,往往吞并了对头的地盘,从而越发壮大起来。

  从明朝初年的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引发的叛乱、到万历年间的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引发的叛乱都是以夷制夷埋下的隐患。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朝廷也发现了以夷制夷的坏处,土司世代为官,长久以来必定独霸一方,更有一些土官对境内百姓实行压榨,使得怨声载道。

  垄断必然会造成行业的退化与官僚化,土司制度自然也不例外,土司垄断了当地的统治权,治下的百姓自然无法受到更好的教育,只能是奉行土官推崇的那一套教育理念。

  明朝后期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大明朝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所谓改土归流政策,则是废除以往的土官世袭制,由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上就任。

  这一举措,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推行儒教,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改土归流这一政策,很显然的损害了土官的利益,土官自是不肯,推行也便因此受到了阻碍。

  朝廷也不好硬来,但朝廷改土归流的决心从未改变,但凡一有机会便绝不放过。

  如凡有土官绝后,没有子嗣的,朝廷便趁机派流官上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土官反叛朝廷被镇压后便革职改流官充任。

  乃至于有土民上书向朝廷申请的,朝廷也都表现的十分的民主,顺应民意改土归流。

  即便朝廷没有硬来,而是借着原任土官无后为由推行改土归流,却还是引起了土官家族的不满。

  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便是那积极不满意土官中的一员。

  天启元年,原永宁宣抚使奢效忠卒,永宁宣抚使这个位置便空了下来,奢效忠之第奢崇明与其子奢崇周为了争夺土司之位开始互相攻伐。

  朝廷也在等着这个机会进行改土归流,就在奢崇明与他侄子奢崇周为了争夺土司之位打的你死我活之时。

  四川永宁总兵官郭成、马呈文突然领着兵马就杀了进来,美名其曰,为调节叔侄之间的这场纠纷。

  实际上,这位郭总兵对于这类调解纠纷的居委会大妈工作并不热衷,他之所以赶来,只是来趁火打劫的。

  郭总兵趁着叔侄相互攻击之时,将奢家累积多年的财富洗劫一空,很是发了一笔横财。

  而后,奢家的这场叔侄之争由叔叔打败了侄子,以奢崇明的大胜告终,解决完内部矛盾后奢崇明得知郭总兵不请自来倒也没有多说什么。

  奢崇明只是向朝廷上书,要求由自己承袭兄长的土司职位,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朝廷的拒绝,朝廷好不容易才等来这个机会,自然是要将奢家土司的地盘永宁改为流官来治理。

  这对于奢崇明来说,就不仅仅是不满的问题了,他好不容易才从侄子手中拿到了继承权,明廷竟然不承认他这个合法继承人的身份。

  辽阳失陷前,朝廷调遣多地土司前往辽阳作战,奢崇明对此是比较积极,虽然朝廷不承认他的身份,但他还是去了。

  到了集结地,四川巡抚徐可求,以奢崇明的军队素质不高,多为老弱为由克扣了奢崇明的军饷,又命奢崇明回去重新征调人马。

  一心渴望转正的奢崇明被浇了这么一盆冷水,想起郭总兵抄了自家的仓库连句谢谢都没有,自家如此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却被这样对待,奢崇明是越想越气。

  奢崇明又不是忍者神龟,自然是忍无可忍,于是在校场演武之时,奢崇明抄家伙剁了四川巡抚徐可求,发动了叛乱。

  白莲教的徐鸿儒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苦苦等待的白阳时期即将到来。

  明朝此时辽东不稳,后金对辽东虎视眈眈,四川的奢崇明又发动了叛乱,无论是派兵驻守辽东,还是派兵镇压叛乱,调动这么多人去打仗总得管饭啊。

  这样一来朝廷的国库耗费必定剧增,为了筹集军饷,朝廷只有增收赋税这一条路可以走,百姓便会叫苦不迭,白莲教便可以趁机行事,发展一波信徒,再次壮大自己,时机得当便可一统天下。

  可这回,杭州府发生的这两起案子,让朝廷注意到了近几年来十分低调的白莲教最近突然冒头了,必定是白莲教最近有所行动,想趁着奢崇明反叛朝廷时搞点事情。

  这样一来,白莲教又成了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这么多年来的隐忍与卧薪尝胆便要付之东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