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我要建一座城
作者:海江洋      更新:2019-10-15 23:29      字数:4556
  自从人数一再翻倍后,学习已经停了下来。后来的人看见连老黑都能正儿八经地数数,十分羡慕。

  王隽认为,族人们有那么高的学习热情,那是难得的。

  至于学国语和取名字,完全是一种时髦。

  这也说明了众人对知识的崇尚。

  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道理大家不懂,但用鱼笼捕鱼可是大家都见证了的。

  有知识就有鱼吃,道理就这么直观。

  这段时间比较忙,学算术和汉语,可以让美琳桃花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先教一些她们学到的东西。大规模的教学和培训,就等建好了新家再说。

  取名这种事,王隽是不推辞的,这些人迟早得有个中文名字。现在是自己为她们取,等以后其他人学好了中文,就不一定每个人都得自己给她们取名了。

  王隽取名也不花什么心思,先让美琳解释她们原来名字的含义,用汉语翻译过来就行。除非像潮生的原名“老鼠”这样明显不雅的名字,王隽才会另取名字。

  结果,族里的人都得到了一个汉语名字,就连姆舎、托思这些年长的,最后也忍不住让王隽为她们取了名。

  ——

  次日出窑,那些烧好的陶器一件件拿了出来,

  王隽拿起一只碗,端详良久,总觉得品质很不理想,有所欠缺。

  欠缺什么呢?

  欠一把火吧。

  村里有个老前辈会烧红砖,改革开放之前,经济落后,镇上使用的砖,都是土法烧制的。他曾经和王隽说过,烧砖的关键是掌握火候。火候不够,烧出来的砖强度低;烧过了,砖会发青,强度也不行。

  当然,有专门烧青砖的窑,烧出来的砖全是青色的,那和烧过了火发青的红砖不同。

  专门烧制的青砖是比红砖更好一些的建筑材料。烧青砖的过程中要在砖坯上面淋水的,快烧好的时候还要封窑。而烧红砖是不封窑的。

  当时王隽小,不明白他说的道理,现在想起这些话来,似乎有一些指导作用。

  再看自己拿回的石灰石,握在手上,也有点不太对头。

  王隽让人端了一碗水过来,把石头泡在水里。

  碗里的石头立刻嗤嗤作响,很多的热气从石头表面往上冒。

  一旁的美琳吓了一跳。

  “这石头过了一晚了,怎么还这么烫,把水都烫开了?”她觉得不可思议。

  很快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

  王隽道:“石头早冷了,这是矿石和水发生反应,放出来的热量。”

  当然,他的解释这些人不会懂的。

  过了一阵,水化反应停了下来,王隽用树枝捅了捅石块,发现中间还有一块核没有融化。捞出来一看,明显是没有烧透的原因。

  这说明,英子建的这个窑,还有烧陶的工艺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温度不够。

  这个,王隽得好好思考一下怎么进行改进。

  “这个石头怎么就化掉了呢,真奇怪呀。”众人无不惊讶。

  英子问王隽:“石头烧来做什么?”

  王隽道:“作用可大了。这叫石灰,和砂浆和在一起,就成了新的石头。”

  “是吗,有这么神奇吗?”英子半信半疑。

  “你知道的,之前我用粘土掺沙来砌墙,用石灰拌沙来砌,强度会大很多。关键的是做好以后石灰不怕水,不透水,这一点很重要。”王隽向英子解释。

  “哦,知道了。”

  这是一种比粘土好得多的建筑材料,至于其他的,她暂时想不到。

  ——

  出窑很快就完成了,下面清理,打扫,开始下一窑的烧制工作,无需英子亲自督导,交给靓仔就行了。

  王隽等英子安排好了工作,喊上她和美琳,一同去考察新家园的所在。

  三人沿着海岸,走了大约三个小时,来到了上次王隽在石灰岩从外面迁来人口,就是自己的部族,慢慢繁衍,人数也会越来越多的。”

  “可是就算你做很多的鱼笼捕鱼,也不够一万人吃吧。”英子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种田。我们以后要种田。”王隽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