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种子
作者:海江洋      更新:2019-10-15 23:29      字数:8238
  老鹰岭。

  这是一座海拔约八百米的山。和它背后巍峨的群山相比,这点高度算不了什么。

  半山的山谷之中,高山族的寨子掩映在密林之中。寨子一旁的瀑布飞流直下,发出轰鸣。

  这里住着五十多位高山族人。十几座吊脚楼散落各处,没有专门的围栏围成一个寨子。

  她们就是和英子部族发生过火拼的部族。

  对山下的人,高山族天然抱有敌意。

  是的,这些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的人,很久以前原本也是在平原丘陵地区的。是被那些强大的后来者一步步赶进了深山。

  不过现在她们已经适应山上的生活,已经不想离开高山了。

  部族首领是一位称作杉嫲的中年妇女,四十多岁的年纪。原本还算白的脸上布满刺青,成了一张花脸。刺青在脸上对称布置,从耳朵中部开始,向鼻子画一条直线,再往下环绕嘴唇,在嘴唇的下边和另一侧的线条相接。

  这样一道又一道的刺青布满整个脸颊,中间还有竖向线条从脸颊直达脖子底部。

  她们就用动物的骨刺挑破皮肤,再用天然的植物色素染色,等结痂并脱落以后,刺青就完成了。

  所以,刺青的过程是很痛苦的。

  但高山族的女人都会忍痛做出这种古怪的图案。

  没有刺青,意味着死后不被祖先收录,回不到部族的怀抱。

  那些外来的妇女以及男人,是没有资格刺青的。

  这日,杉嫲正在吃晚饭,打猎回来的阿牛报告说这几天两次追赶猎物深入了山下人的领地,都没有碰到任何人。

  “说明你运气好。”杉嫲并没有停下吃饭,随口答道。

  十几年前,高山族抢劫了山下的两个女人上山,引发了一场大战,结果高山族的人吃了亏。这以后,高山族的人尽量不主动去惹事,以免引火烧身。

  不过这许多年高山族人丁兴旺,增加了很多人口,实力比以前大增。

  “不是啊,头,我总觉得哪里不对。”阿牛道。

  “哪里不对啦?”

  “就没发现她们出来打猎的踪迹。”

  “哦?”如果是这样,杉嫲倒觉得有点蹊跷。

  不过也就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疑惑而已。难不成,一个部族会凭空消失?

  “这两日你潜下山去探一探吧。注意安全啊。”杉嫲道。

  “是。”

  ——

  夸瓦族寨子。

  代玛向夸瓦报告说,异族人根本没有住进红花寨去。

  红花寨,是英子部落的所在地。

  “要不,我们去把红花寨占回来。”代玛建议道。

  夸瓦摇头道:“不要这样,答应了给人家的,不能再夺回来。”

  “反正她们也不要。”代玛有点愤愤不平。

  “那也不能不打招呼就占了。”夸瓦道,“再说,我们的人不要再分散了。河北现在来了人,看起来想在那里安家了。”

  代玛吃了一惊,说道:“这不是来抢食吗?我去把她们赶走。”

  夸瓦道:“北边的人不好惹,还是慎重行事为好。明天我派人去交涉,让她们早点离开,不要离我们太近。”

  “是,听姨妈的。”

  ——

  王隽传下命令,采集组的妇女们必须收集种子。而且作为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他觉得,现在是初秋,正是收集种子的好季节。今秋不收拾,错过了季节,就要多等一年了。

  那些从树上掉在地上烂透的果实,都是熟透了的水果,里面的核,都是上好的种子。这些种子,有些会被鸟儿野鸡吃掉一些,但会有剩的。

  树上熟透的果实,采下来的同时,其中的种子将被留下。

  收集什么种子?

  但凡她们采集的浆果蔬菜,都要收集种子。

  龙眼、枇杷、桃子、李子、梨、荔枝……;

  莲子、稻谷、黍米、大豆……;

  南瓜、葫芦、冬瓜、丝瓜……;

  各种蔬菜种子;

  等等。

  收集回来以后,交给家务组的妇女清理好,晒干,收藏起来。

  “首领收集这些东西做什么呀,又不能当饭吃。”采集组有人私下抱怨道。

  “别想那么多,首领让干啥,我们就干啥。首领的想法,哪里是我们这些人能明白的。”一旁的人劝道。

  “是啊,首领是天人,他的想法我们不可能知道的。”其他人附和道。

  不仅是采集组,家务组的人也有疑问。

  “成天洗一些不能吃的种子,还要晒,首领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呢?我们都忙不过来了。”一位老妇女发出疑问。

  “管他呢,首领吩咐的事情,我们照做便是。做不好,小心我罚你。”发话的是姆舎,她被英子任命为家务组的组长。

  自从上次煽动众人与王隽作对被桃花抽了耳光以后,姆舎知道和王隽作对非常危险,于是就学乖了,变得顺从起来。

  收集种子这件事情,王隽极其重视,几乎每天早上出去之前都会检查各道工序的完成情况,入库的多寡。

  外出不采集种子的,受罚;

  没有晒干的,责令再晒;

  存储不恰当的,勒令整改。

  有一些种子,王隽亲自带队收集。例如水稻种子,王隽亲自率领三个组的妇女们到湿地、池塘、河水能浸润的土地去寻找。

  水稻的谷穗,族人平时都懒得去收集。主要是水稻熟了以后,大多都会自动脱落,撒在水里。即使收集回去了,外面一层谷壳,也是件麻烦事。

  况且,水稻不甜,口感很差。

  所以,水稻是很少有人采集的食物。采集回来了,也不过晒干存放起来,在来春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充饥。

  而现在,王隽竟然带领所有妇女采集水稻。这让英子和美琳都很不理解。

  “我们以后的食物,就指望它了。”见众人都抱有疑问,王隽向大家解释道。

  “这东西,吃起来太麻烦。”英子道。

  “是有一点。夸瓦她们怎么去壳?”王隽问。

  “先把谷子捣烂了,然后迎风扬起谷子,让风把谷壳吹走。”美琳道。

  “这就对了,说明还是有办法把谷壳分离的嘛。”王隽道。

  这种方法太笨拙。他想起了家中古老的磨盘和风车来。

  磨盘是两块厚重、表面毛糙的石块叠合在一起,下面一块固定,上面一块可以转动。上面的石块有一个孔,可以漏下稻谷或者豆子。转动上面的石块,自然就把谷子或者豆子破开了。而下面的石块有槽,将破开的谷子豆子漏下,收集起来。

  破壳的问题就解决了。

  效率肯定比夸瓦的捣烂的办法高明多了,关键是品质好。

  至于风车,就是做一个产生风的多个叶片,类似于风扇,只是这个风扇是手动的。将破好的谷子慢慢从上面的漏斗漏下来,经过风道的时候,谷壳轻,被吹走,而米粒重则下坠到下面的容器。一次吹不干净,吹多一两次就很干净了。

  这样的手动机械,原理并不高深,王隽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做出来。

  所以,只要有稻谷,变成米不是很难的事情。

  “到时候,我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去壳的问题。”王隽对众人道。

  只是现在和她们说费口舌,先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