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两界山有没有刺客
作者:水畔听钟      更新:2019-10-17 17:59      字数:12838
  这一次来两界山,谢宝树就是做好了被刺杀的准备。

  或者说,他来到这里,就没有想过要好好呆着,等着就是刺杀。他现在有了自保之力,为的就是要让那些刺客知道,杀害自己是没有用的。

  幽冥真人看了他一眼:“你见过刺客吗,就这么嚣张。”

  谢宝树摇了摇头:“没有。”

  幽冥真人笑道:“历史上那么多刺客,都能成功,现在修行如此发达,杀一个你,还不简单?”

  华夏最有名的刺客,一共是六位。即曹沫、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轲。他们在汉代名气很大。春秋早期人,是鲁国的刺客。在六大刺客中,年代最早。古书对他的名字有许多不同写法,其中一种是曹刿。这两个名字是属于同一个人。

  过去,他曾在长勺之战,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治气之术,出人意外地打败了齐桓公,因而受到李世民的称赞。

  此人出身卑贱,但足智多谋,想为鲁庄公献计献策。他的老乡说,打仗是人家贵族的事,你不要多管闲事,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定要插手,结果证明,他确实是优秀的军事家。

  李世民说“卑贱者最聪明”,举例很多,其中就有他。这是一种记载。

  另一种记载,是《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司马迁笔下的曹沫主要是勇士,他“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任为将。鲁与齐战,三战皆北,被迫在柯地签订不平等条约。

  在庄严的仪式上,曹沫突然用匕首话非同小可,不便在庄严的会盟仪式上出尔反尔,管仲劝他不可背约。

  这两条都是抓住了贵族的弱点。当然,在其他古书中,还有汉画像石中,这次劫持,参加者还有鲁庄公。逼急眼了,鲁庄公也放得下架子。道理很简单,穿鞋的打不过光脚的。

  专诸年代比曹沫晚,是春秋晚期人,乃吴国的刺客。他和

  曹沫不同,只是个重诺轻死的亡命徒,类似侠客。公子光善遇专诸,答应死后为他赡养老母弱子,目的很明确,就是派他搞刺杀。

  刺杀是为了政变。其结果,必然是一死。这些都很清楚。但他和曹沫不同,曹沫所行,其实是劫持,不是刺杀,严格讲,是属于下面要谈的另一类。劫持,是以被劫持者为人质,提出各种要求,杀人并不是最终目的,虽然其结果,常常和刺杀一样,人质还是死于非命。

  专诸和曹沫,共同点是不要命,勇敢。孙子讲御兵之法,说吴、越世仇,同舟共济,也会齐心协力,关键是死无退路。人心都是肉长的,勇是逼出来的。

  当兵的也是人,没有多余的命,令发之日,泪流满面,效死拼命靠什么?曰“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诸”就是专诸,“刿”就是曹刿。他们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刺客。

  要离,也是吴王阖闾的刺客。吴王派他刺杀另一个吴公子,名叫庆忌。要离是个枯黄干瘦风吹都要倒的弱者,庆忌是个武艺非凡膂力过人的壮汉。要离断臂刺庆忌,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也是惊天动地。这事在战国时期很有名。如唐且使秦,拒绝秦王的无礼要求。

  秦王威胁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天子之怒”吗?“天子之怒”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反问说,那大王听说过“布衣之怒”吗?“布衣之怒”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当时,他举了三个刺客,一个是专诸,一个是要离,一个是聂政,其中就有要离。说罢“挺剑而起”。结果是“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豫让,战国早期人,是晋国的刺客。此人也是亡命徒,他受过智伯的大恩,非常忠诚。赵襄子杀智伯,漆其头骨以为饮器,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为此,不惜残身毁容,隐姓埋名。先装受过刑的残废,给厕所刷墙。

  后装麻风病人,把自己弄成哑巴。两次刺杀都不成功。襄子感其诚,解衣令之刺,让他撒气,然后伏剑自杀。这是决意恩仇的个人行为,不是由政治家导演,也许够不上“主义”。但刺杀和劫持,从法律角度讲,是最低级的犯罪形式,它们和称为“主义”的活动在形式上无法区分。

  聂政,战国中期人,是韩国的刺客。聂政刺韩累,也属于快意恩仇。

  聂政到达韩国之后,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哀侯和相国、大臣们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勇猛,没有考虑许多,他就直冲上台阶,前去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

  聂政两次刺向韩傀,韩傀当场死亡。同时,他也刺中了韩哀侯。因为没有防

  备,被聂政这么一冲、一刺杀,在场的韩国君臣侍卫全部都乱了套,人群一片混乱。

  等侍卫们定下神来,一起来攻杀聂政的时候,聂政使出浑身的力气,大吼一声,向侍卫们冲杀过去,艺高人胆大的聂政,一下子就杀死了几十个人。聂政在刺杀韩傀又杀死十多个侍卫之后,已经力疲,被众人围住。他们围着聂政不敢向前,聂政已经刺杀了韩傀,也没有打算活着离开。他随即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当场惨烈死去。

  聂政死后,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身份与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这个刺客究竟是谁。

  他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烈士背后还有烈女,即聂政的姐姐,名叫聂荣。

  弟弟死了,无人收尸,姐姐发现,终举其名,最后哭死在尸体旁边。

  荆轲,战国末年人,是燕国的刺客,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又入燕,也见于《刺客列传》。这是距司马迁最近,他亲自做过调查,着墨最多,记述最详,也最震撼人心的刺客。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长叹说:“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荆轲说:“如今有一办法,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说:“到底怎么做?”

  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

  樊将军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最后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

  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

  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不敢上朝。

  春秋战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养士之风盛于一时,故刺客特别多。秦代法制严苛,此类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之,全部属于奸人歹徒之列。其流风余韵,反而见重于汉代(原来的歹徒都成了英雄。

  比如上面的六大刺客,就经常出现于汉画像石。当时人对刺客是抱欣赏态度,非但不以成败论英雄,还充满怜惜之情。大众有大众的逻辑,法制拗不过文学。

  司马迁也说,他们是“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更何况汉初功臣,位同宰辅的张良,本来就是在逃的刺客。博浪一击,天地震动,暴秦垮台,顿成英雄。当官的都如此,老百姓还忌讳什么。这是那时的风气。

  除了这六大刺客,还有不少女刺客。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相对低下,较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极少受到武艺和兵器技能的传授,但并不意味着可

  与刺客完全脱离关系。特殊情况下,妇女也有成为刺客的可能。

  远古时期,女性较为刚烈,被赋予行刺任务并不奇怪。封建时代的妇女,有时候是被逼迫着找回刚烈之风,从而走向反抗强权的道路。女刺客的故事,不全是传说。

  聂隐娘就是一个受过特殊训练的武功高强的女刺客,但是在情感人伦面前,她的手只能不停地颤抖,直至最后放弃刺杀行动。

  做刺客的,其实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刺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甚至与刺客的生死安危紧密相连。

  春秋时期刺杀赵盾的刺客鉏麑,是因为忽然之间产生了真诚的感动,最终选择触槐而死,拒绝执行国君的命令。聂隐娘则是因为受到情感人伦的感召,同样在忽然之间感情波动,最终没能完成行刺任务。这样的失败,却不一定是失败。我们多少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伟大,也会在忽然间被触动。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为曹沬、专诸、豫让、荆轲、高渐离等五位刺客立传,合称《刺客列传》。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司马迁给予这几位刺客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们“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不管“其义或成或不成”,都应当被历史所牢牢铭记。

  司马迁之所以欣赏刺客,大概是看到他们身上那种舍己为人、杀身成仁的“侠义”之风。为了兑现诺言或伸张正义,这几位刺客在生死面前都表现出一股凛然之气,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但是,历史上的刺客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并不都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作奸犯科、是非不分的刺客也不在少数。远的可以数到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的遇害,近的则可数何云封被杀。

  历史上一直不乏职业刺客,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认人,之所以铤而走险,完全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至于那些由政治之间或利益纠葛而引发的刺杀案件,也都是由特殊的集团利益支配,登不上大雅之堂。

  当然,这些奸邪刺客的姓名,大多不为人们知晓。能被人们记住姓名,或者说历史肯于记载的,往往都是些能够张扬正义、救人急难、公而忘私的充满侠义之气的刺客。司马迁的徒子徒孙们,多少还是有一些能够继承祖师爷的史德,纵是春秋笔法,也要深寓褒贬。那些行为奸邪的刺客,在史籍中留不下姓名,也属正常现象。

  因为心存“侠义”之念,荆轲决意拯救燕国,冒险刺杀秦王,所以上演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画面;因为心存“忠义”之念,曹沬在危难之际搏命而出,成功地用短刀逼迫齐桓公放弃了欺凌鲁国的强盗行径;因为心存“正义”之念,鉏麑不忍杀害忠臣赵盾,最终选择

  “宁违君命”,触槐而死,从而留下一段“行刺未遂”的佳话。

  义,是不少刺客名垂青史的关键,也给了刺客大胆往前走的胆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其实也是刺客的一件宝贵武器,无形的武器。

  剑,作为锐利的杀器,是刺客完成行刺任务的另一件武器,有形的武器。刺客经常也被人们称为剑客,应该与这种武器有关。鱼藏剑”的故事,说的就是春秋晚期著名刺客专诸,利用献鱼的机会,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成功地刺死了吴王僚。

  当然,剑太短有时也会坏事。比如荆轲刺秦,如果换成一把稍长的剑,可能真的就得手了。从春秋到战国,剑慢慢地加长,携带已经不够隐蔽,但因为更便于战斗,所以仍时常有刺客使用。

  幽冥真人看着谢宝树,说道:“刺客这么多,你还是要小心些。”

  谢宝树点点头,他虽然有保命之法,但而不会傻到上去给人刺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