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老狐狸心照不宣
作者:清风老田      更新:2019-11-23 14:07      字数:10974
  第206章老狐狸心照不宣

  南下,一定要南下,立即南下,到谅山看看,看看他们到底强在哪里?到底想要做什么?

  如果真如他们说的那么强大,这就是一个天赐资源。

  虽然自己不可能独占这种资源,但以自己这广西提督的身份,至少可以抢占先机,获得别人没有的利益,至于朝廷,呵呵。

  苏元春琢磨得越深,就越能领会马继祖没有说明白的意思,合作,深层次的合作。

  上海比广西发达,周边地域人口众多,但广西也有优势啊,陆地相连,交往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一些。

  这是自己广西的最大优势,也是自己的最大优势,必定要主动点,多争取点利益才是根本。

  广西巡抚没有到任,李秉衡现在是代理,毕竟不是实职,和自己原来的记名提督没啥区别,布政使的位置定下来了,也只能算二哥,算不了一哥。

  李秉衡是这里的行政长官兼司法长官,但他官阶为从二品,比自己的从一品低了两级,在官阶方面,自己也是占据一定优势的。

  邓承修是勘界大臣,早晚得返回京城,没啥竞争性只要不搅局,分点利益也是可以的。

  唯一的就是眼前刚刚掌管广西省行政权利的二哥李秉衡,不过李秉衡掌管龙州西运局的时候,和自己配合的还算好,应该不会搅局。

  目前最有利的条件是,南疆边防刚刚从战争状态转入防御状态,依旧以军事为重,作为一省军事一哥,掌管全省绿营,另外还加封了太子少保衔,相信李秉衡不会不给面子。

  再说,目前大家也只是猜测,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具体合作内容,争夺起来也没有太大意思。

  真的有切实利益的时候,在政绩和利益上分享出一部分给李秉衡,相信能封住他的嘴,甚至还能得到相应的配合,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不卖国的前提下。

  想到这里,苏元春笑着对马继祖说:“马营长,我能了解大概意思,也感谢贵军师长的盛情邀请。

  不过,我还得和同僚商议一下,确定去谅山拜访的时间和人数,还请马营长先休息一下,我们商量好之后立即派人通知你。

  ”

  马继祖看了看苏元春的表情,明白他的意思,回答说:“好,我就带着弟兄们出去休息一下,贵军随便安排一个地方就可以了,作为军人,什么环境都能适应,不必大费周折。

  ”

  “哪能呢?马营长是贵客,不可怠慢。

  ”苏元春站起来客气的送客,还对身边的参谋朱星源说:“星源先生,请代替本军门好好款待一下南方来的客人,好酒、好茶、好果都伺候上,可不能小气。

  ”

  朱星源拱手微微一弓,然后对马继祖作出一个请的动作,站在那里看着马继祖三人拿起步枪,在单手拎起背

  包往后一背,三人看上去很轻松的样子,但从背包带看,这背包可不轻,不由微微错愕,瞬间恢复过来,转身在前面引路。

  朱星源可不是一般人,虽然是苏元春的参谋(幕僚),却是一个会奇门遁甲的谋士,他掌握的奇门可不是用来在街边摆摊断人家有几只鸡,哪里墙有个裂缝等等来糊口的。

  朱星源的奇门是为军国大事出谋划策的,他曾预测过“江华乱猺”一事,也推断苏元春领兵抗法能获胜。

  最后,在苏元春再三询问自己前途的时候,他还推断出苏元春能在兵权上再进一步加大,也能加职位不低的文官职衔。

  朱星源的推断全部应验,战后,苏元春被朝廷家了一个“太子少保衔”,这个头衔在清朝可不简单,这是清朝初年鳌拜的专用头衔—“鳌少保”。

  从种种事例来看,就可见这个朱星源的厉害之处,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朱星源出版《奇门旨归》一书,这本书是奇门古籍中少有的有具体案例的书,而且,书中所说的案例大多有史可查,其中关于苏元春的案例就在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书中的理论非常简洁精微,案例描述虽简单,但都是直击要害,非常契合奇门博大、简洁、实用的特点。

  这本书使得朱星源成为清末小有名气的学者和军师,被人赞誉“覃思词翰,潜心经术类,皆文学选而精于天人,舆地之学。

  ”

  在随军期间,朱星源一直受苏元春敬重,苏元春从没要求他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一切任由自由来去,可见重视程度。

  看到朱星源带着马继祖出门,苏元春回头坐下,对两位同僚说:“鉴堂兄,铁香兄,两位兄长对谅山一行,可有良策?要不小弟先去探探底细回来跟两位兄长详细汇报?”

  李秉衡自幼比较聪颖,从小立志学文习武,为官之后能力也很不错,多年在基层摸爬滚打,还是常年在极端复杂的直隶官场中为官,并且站稳脚跟,在这最容易出纰漏的地方,没有出过纰漏,独有“久官直隶”之特色,朝廷重臣对其评价也很高。

  无奈晚年卷入晚清三场对外战争(清法战争、清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漩涡之中,毁誉参半,时至今日,史学界仍然对其评说争论不休。

  李秉衡兵败通州,饮金自尽殉国,家里黄白宝物无存,其墓在河南安阳西南活水村南岗,连墓碑都没有。

  可见其官清廉,刚正不阿。

  据《清史稿》记载,在直隶为官期间,获“北直廉吏第一”之评价,上上下下都是赞赏不已。

  在这个小团队满天飞的晚清时代,战场中,无数见死不救者,尤以“东南互保

  ”最为典型,凭什么要让这样的忠臣背战败黑锅?凭什么说他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却总是掉链子?凭什么扣上“清官误国之深,恐怕十个李鸿章都比不上。

  ”(左宗棠评价李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的帽子。

  如果说李秉衡无能,为何在清法战争中有卓越表现?

  主持龙州西运局不出差错,在那种年代,如此肥差,岂能是清廉所能办到的?管全军后勤,建野战医院,全部都是井井有条,上下都满意。

  潘鼎新吃败战被撤职,李秉衡暂为布政使兼护理巡抚(代理巡抚),全权负责指挥广西前线战事。

  各地援军汇集到这里,各派将领的地域观念很严重,都是桀骜不驯之辈,互相之间不服从指挥,即便公推出七旬老将冯子材为全军指挥官,这只是权宜之举,真能做到和衷共济吗?

  要不是李秉衡在各派将领中间说和,费尽心血辅助老将冯子材,让其专心策划战事,镇南关大捷能不能出现还很难说呢。

  从这点可以看出,李秉衡并非没有作战能力,他同样也是一个骁勇善战之士,只是,他更擅长团队作战,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在晚清,又这种能力的将领是难能可贵的,问题是晚清的时局就那样,不是他一个人能扭转得了的。

  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远比对苏元春的评价更加不近人情,只因他经历的著名战争多吗?后面的两场战争,谁又有可圈可点之处?就这样被世人诟病,很是不公平。

  对于苏元春的问话,李秉衡一听就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会心一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盯着苏元春微笑。

  李秉衡比苏元春大十四岁,聪慧如他,又是配合默契的好搭档,他倒没啥心思跟他争夺什么利益,再说自己的官阶比他还低,也没必要破坏两人关系,只是用已经看穿的眼神看着苏元春,提醒提醒而已。

  苏元春老脸一红,尴尬的对这位老兄轻轻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他的意思,最后还露出笑容表示感谢。

  三人都是久居官场的人,各种套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一切都不在言语之中,两人私下里的动作又如何能逃得了邓承修的眼睛?邓承修也是明白人,自然知道苏元春的打算。

  邓承修虽有“铁笔御史”之称,刚直不阿,不畏权贵,问题是苏元春并没有贪污啊,而且,也没有出卖国家利益,自己总不能凭猜测就断定别人有罪吧,何况,苏元春南下也在职责范围之内,还是勇于承担责任的那种,更是无话可说。

  邓承修自然不会傻傻的阻止,所以笑了笑对苏元春说:“苏军门,我此来只为勘界,针对勘定边界一事,我定当要维护国家利益,但勘界一事暂时无法进行,其他的事情不在我

  的职责之内,就由子熙老弟和鉴堂兄来做主吧。

  ”

  李秉衡接话说:“老啰,老啰,老夫知命已过,花甲将至,精力方面和子熙老弟比不了,子熙老弟来决定吧,什么时候去,去多少人,需要老夫如何配合,子熙老弟说了算。

  ”

  “不过,子熙老弟啊,据我在广州的了解,兰芳这帮人对我们还是蛮友善的,也很大方,此去谅山,能答应他们的事情,尽管答应就是,必定不会吃亏,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苏元春站起来对两位同僚躬身致谢:“多谢鉴堂兄和铁香兄的指点,东边曾九帅能和兰芳合作,我们广西也能和他们合作,各取所需而已。

  至于合作内容,我想曾九帅那边也不会有消息传过来,只要不伤害百姓和朝廷利益,我过去之后定当认真揣测。

  ”

  李秉衡问:“子熙老弟,你准备什么时候去?”

  “鉴堂兄,赶早不赶晚,既然他们一占领谅山就派人来联系,说明他们有某种急切的需求,我早点过去,也是一种态度,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

  我准备带陈焕章那一营官兵随马营长南下。

  说实话,我对他们也很好奇,也想尽快了解对方。

  ”

  “天色已暗,山林中赶夜路可不安全,子熙老弟不再想想?”

  “不了,他们说得那么厉害,正好检验检验,我的安全要是出了问题,他们还有什么脸面谈合作?”

  “鉴堂兄,我这一走,少则两天,多则四五天,我想去仔细的看看,开开眼界,看看我们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多或许能学点东西回来,家里就摆脱两位老兄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