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大考(1)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30      字数:6384
  周仓最后一句话总算使场内凝重的气氛松弛下来。“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那你们就要加强训练,在战场上拿出真本事,胜不骄,败不馁,要像闪电一样令人闻声色变!”

  “解散!”周仓说的口干舌燥,拨马回来。闪电营将士呆在那里很久才散去。

  “主公,黄忠定不负主公信赖,将闪电营练成超越西凉铁骑的精锐之师。”黄忠说道。

  “我也只是鼓舞军中士气。”周仓说道。“闪电营两千人还是少,奈何咱们缺少良马,将来我打算扩编成四千人,并将闪电营分成两部。”

  黄忠瞪大眼睛,要分成两部?

  周仓继续说道:“黄将军不要着急,我只是这么一说,先给你透个风,你不妨有所准备。所谓的两部,一部就是现在的轻骑,另一部是重甲骑兵。”

  “重甲骑兵?难不成是马上的战车?”

  “正是,人马皆披甲,机动不足,只为冲阵、破阵。不过现在条件还不具备,我准备三到五年年的时间组建。”

  黄忠再次瞪大眼睛,周仓究竟长得什么脑子,有这么多的想法。三年?三年后条件就成熟了吗?莫非还有什么重大的筹划?

  一把手的问题就在于自己可以随意的安排时间,又随时被时间所安排。建安六年七月十六,徐州大考终于如期举行,来自各地的考生共六百三十二人齐聚徐州治所郯城,学院的学生占到半数,来自外地的考生约有一成。

  大考笔试三天,分为治政、商贸、农桑、刑律、基建五科,由于医科更注重事务,因此周仓与华佗经过商议不作为大考的内容,而是由华佗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定,合格的授予行医证,持有行医证的按照类型可以独立行医,类型分为内、外、妇、儿科还有疑难杂科。

  高考是周仓心中永远的疼,因此他将笔试完全交给孙乾、管宁、崔钧等人,自己就没有露面。

  大考处处透着惊奇:考生初次使用建安纸全都交口称赞,对考试题目的设定连声称奇,竟然还有选择、判断,令人耳目一新。三天笔试结束,考生休整三天,但街头巷尾对建安纸和考试形式的讨论持久不息,已经不弱于对考试题目的研讨。有心者则四处打探如何购进建安纸。

  七月十九开始面试,面试依旧是针对所有的考生,而没有按笔试成绩加以淘汰。周仓终于露面,在各个考场巡视,他既是了解考生也是想对这些评委做进一步的了解。

  治政这一场的主考是崔钧,副考是孟建,崔钧别处心材的将八名考生聚在一起,让他们进行辩论,辩论的题目是:怎样才算一个好县丞。每人限定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项说出来。

  学生甲:“我认为首先要为官清廉,做事公允。”

  学生乙:“我认为要贯彻执行州牧府的执政方略。”

  学生丙:“我认为要知书达理,教化百姓。”

  学生丁:“我认为要发展生产,百姓衣食无忧。”

  ……

  个人阐述完毕就开始相互辩论,有点强调要以德为先,有的则是认为以百姓富庶为要,有的则坚持执行上级的命令。有的痛斥别人忽视德行,有的则认为政绩突出,德行略有所亏胜似全县上下挨苦受冻。唯有那个强调个人政绩的考生受到所有人的谴责,认为这种人不顾民间疾苦最为可恶,很是热闹。

  周仓示意崔钧不必顾忌自己,只是悄悄躲在边上旁听。第一轮讨论结束,崔钧说道:“你们可有新的想吗?或者有人改变自己的想法吗?”

  八个人竟然一起摇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

  “那好,面试结束,你们可以回去了。”

  等考生走开,崔钧来到周仓面前深施一礼:“没想到徐州士子有如此见地,可惜可贺。”

  孟建则说道:“翻阅考生资料发现,即使学院的学生所见亦有不同,可见传言徐州为一家独言,叛经离道,委实不可信。只是学院的学子更重民生和百姓教化,而其他学子更重修身和事君,不知使君如何看?”

  好刁钻的问题!

  “面试嘛,重要的是看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见解不同、治政方略不同在所难免,关键是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地方。”周仓略带敷衍的说道。

  “纵有千里马也需有伯乐。”孟建锲而不舍的说道。“又如何把这些人用到合适的地方呢?”

  周仓略一沉思说道:“德才兼备、谦虚好学可谓之贤,然自古以来称为贤者又有几人?况且德最难评判,即便大贤也有做错事的时候。此次命题是为怎样才算一个好县丞,因此首先已经定位是县丞,那就不该用圣贤的标准来评判。”

  孟建点点头,这话说的倒也实在。“那使君以为该当如何?”

  “呵呵,县丞为一县长官,但一县并不只有此一人。因此他至少能为一县官吏之楷模,领导和带动手下的官吏,但又不能以一人独大,群策群力方是正途。作为上官就要熟知下属,量才为用,总有不足也要配备适宜的搭档,相互补缺才是。”

  周仓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孟建的问题,但崔钧已经敏锐的发现,在周仓心目中的官僚体系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个个人。难怪徐州要进行大考,还有分为数科。

  周仓接着说道:“做官不同于做学问,官者,百姓之父母,代君抚民。”周仓顿了一下,他没有用牧而是用抚,别有一番用意。“在不同时候,不同的环境要有不同的用法。或者说为官者要有不同的治政策略,富庶之地的第一要务就不是开荒垦田,那是贫瘠之所该做的。水患多发之地就该以治水为要务,而不是教授百姓知书达理。万事皆有先后顺序,就县丞而言,以民为本,以江山社稷为重,因地制宜、与时俱,为君分忧为民解难是为好官。”

  崔钧与孟建拱手道:“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