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大考(2)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30      字数:6160
  对周仓的理念,两人虽不完全赞同,但还没有什么好反驳的。

  周仓接着说道:“呵呵,这只是我一点想法,也未必就对,试验见真知。当今天下百废待兴,也许国泰民安之时,对官的评判又会有新的标准。但沽名钓誉、欺世盗名是为官者大戒!治政全凭个人喜好而忽视民情是为官者大戒!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不调查、不研究、不论正,拍脑袋做事是为官者大戒!”

  周仓对后世某些地方存在的面子工程、任期工程深恶痛绝,为了面子劳民伤财,在沙漠中建巨轮。为了个人的业绩,前天你种树,昨天他修路,今天我造田,完全不从实际出发,完全不是以改善老百姓民生为目的。

  周仓能够容忍官员谋取私利,也能够容忍官员生活腐化。但是决不能容忍吃里扒外损害徐州的利益、损人利己的豆腐渣工程,所以他才会设立监察司,专门监督官吏。因为周仓以身作则,他选用的领导干部们又都是干实事的,所以还没有查到违纪的官员。如果有这种人在,周仓不介意让他们尝一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崔钧听明白了,并不是周仓与自己的想法差异有多大,而是当前的形势下只能如此。作为士人更讲究个人的德行操守,但周仓开始就说的明白,讲究归讲究,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也就是说周仓与喜欢与人一起谈古论今的刘表不同,周仓更注重事务,更贴近民生。周仓需要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而不是只求清誉的座谈客,周仓是对人的要求是不断的变化,而不是墨守陈规。

  周仓原先在为派谁去许都而犯愁,现在与曹操的关系越来越微妙,自己不能轻易的亲自去许都,万一被曹操留下就全盘皆输,现在看来崔钧是个不错的人选,有才能、思想不僵化,还是故太尉之后,与周仓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派他去正合适。

  从治政考场出来,周仓转向下一个考场。主持刑律的是陈矫,基建的是袁涣,主持商贸的是张双,主持农桑的是石韬。几个人采用的方式都是中规中矩,采取一问一答方式,有些问题专业性很强。

  周仓在石韬那里多待了一些时候,发现石韬对屯田和农桑很有想法,并且很有研究,周仓一阵欣喜,正愁筹建经济司,糜芳的屯田司没人接替,看来这个人选也有了着落。

  周仓始终没有参与考生面试的问答,顶多与考官做一点简单的交流。

  张双向周仓提到一个来自丹阳的考生韩悦,此人出身于富户,热衷于商贸,在面试的时候提到有建安纸,说道今后纸张会推广普及到全国,短时间对给徐州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长期以后会被人所效仿。韩悦建议配套研制笔、墨、砚,并称其家乡产石适合做砚。

  丹阳不就是歙州的地界吗,有名的歙砚就出自这里,看来自己考虑的还是不周啊,产出纸来就没有想起将其他文房三宝一并加以改进,就凭这三样就可以财源广进。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倒是不急,过去百八十年再拿出来也不晚。

  周仓把韩悦这个,记在心里,且不论人品,此人心思活泛,不拘一格,足可一用。

  一路走下来,周仓对考官和考生的面貌十分满意,多年的心思没有白费,徐州人的思维和理念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百姓的识字率逐渐上升,周仓估计应该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四。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徐州的繁荣与发展。

  六百多名考生,如果能有半数合格,那这次大考过后,徐州的中低层官吏可以得到极大的补充,一批基层干吏发挥作用是巨大的,他们是周仓治理徐州的基石。

  孙乾与管宁近三个月忙的不可开交,忙着建考场、出考题、抄考卷、请考官,进入面试环节以后才略微松口气,见过周仓之后,两人直夸周仓见识卓著,开创未有之先河,能够参与其中是他们莫大的荣耀。

  周仓不免也夸奖两句,盛赞两人在教育工作中的伟大贡献。见周仓高兴,孙乾就提出来这次大考是为徐州取士,但他也希望能留一部分人在学院任教,弥补师资的匮乏。周仓欣然同意,每科学院可留五人。

  正说话间,典韦来报:“主公,公明回来正在等候主公。”

  算算日子,徐晃这次去江东已经一个月有余,想必商讨出征江夏的事情已经有眉目,周仓与孙乾等人告辞赶回州牧府。

  “主公,这次出访江东幸不辱命,一切都还顺利。”徐晃说道。

  “好啊,那你就仔细说说。”

  “末将见到吴主孙权,如子明所言,孙权年纪虽幼但英姿不凡、极有主见,对主公派我出使江东大加褒赞。谈及共同出兵江夏虽有人反对,但孙权极力促成,得到程普、黄盖等老将的支持。”

  “为何会有人反对?”

  “反对者都认为孙策亡故不久,江东应稳定为上,远离中原战事,大力发展吴越之地,铲除山越之患。”

  这一定是江东本地士族,他们的理由很堂皇。“那孙权是如何说服他们的?”

  “孙权说,孙策去世已有一年,军中士气复苏,正是应彰显武力的时候,刘表无时不在窥测江东,现在趁他对南用兵之计,出兵江夏打掉刘表一只臂膀正逢其时。”

  周仓一拍大腿,好一个孙权,明明是想以给孙坚报仇的方式,争揽将士之心,却被他解说成为江东寻求安宁。

  徐晃接着说道:“孙权的主张得到鲁肃和诸葛瑾的大力支持,张昭没有明确表态。在之后说起与我军联盟攻取江夏,人口迁入江东之后,张昭点头赞成,他人才再无异议。”

  看来,张昭在江东的权势还是最大,张昭在江北和江东士族中起到调和作用。“那周瑜如何说?”

  “末将并未见到周瑜,周瑜还在巴丘操练水军。”

  周仓一愣,周瑜竟然没有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