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对答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32      字数:6194
  本次大考虽然参与人数比去年多,但效率要比去年快。八月十二,成绩就统计出来,之所以这么快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院学生的访查在学习期间就已完成无须再查,而徐州之外的考生无法访查,因此实际需要进行访查的不过二三百人。

  拿着成绩单,孙乾与刘政来向周仓汇报。本次大考出现两个特别优秀的考生,一是工程类的葛均,另一个是经学的赵治。虽然科目不同,但总要选一个头魁,到底选哪一个,两人犯了愁。

  “若论学问,两人不相伯仲,难得葛均虽是工科也有好文采。但经学为百家之长,按理应选赵治。”孙乾说道,“只是……”

  “只是什么?”周仓奇怪道,难道说是孙乾认为自己对经学有成见?如果赵治真的很出众,取他头名未尝不可。不对啊,赵治不是赵昱之侄吗?

  孙乾说道:“只是赵治是赵别驾之侄,若取赵治难免引人非议。虽说举才不避亲,赵昱新任别驾就取其侄,不免落人口实。还请主公定夺。”

  “两人当真不分伯仲吗?”

  “正是!”孙乾斩钉截铁的说道。

  周仓这下犯了难,这怎么办?“按理说量才取士,可两人才学相当,实在难以取舍。若是因赵别驾之故,不选赵治未免委屈了他。若取葛均,则是有利于吸引外地学子入徐州,可这又有失公允。”

  “要不等赵别驾回来以后再议?”刘政说道。

  周仓与孙乾齐摇头,“这不是给赵昱出难题吗,让他怎么办?赵别驾若是不推让,岂不是显得他不大度?”

  “要不再给他们加试一场?”孙乾谨慎的问道。

  这个主意倒是可取,加试必然要同一道命题,但是两人学科不一,如何出题?

  周仓计上心头,“个人之才学固然紧要,但识人认人,选贤任能,提携后辈方显大才。给他们每人十日时间,谁推荐的贤能更优秀则为头名!”

  孙乾与刘政面面相觑,这个主意都能想出来,这不是搂草打兔子吗?刘政心中暗喜:葛均是外地人,如何会在十日中找出贤能。

  孙乾则拍手称赞说道:“这个人不能是考生和学院之人,方为妥当。”

  “正是,正是。”周仓与刘政齐声说道,“全凭其个人之力,外人不得帮忙。”

  在第八天,赵昱从许都回来,诉说自己见到曹操,曹操极为客气,看样子要不是因为赵昱年龄大了,还有意将其留在许都。周仓暗乐,曹操定然看到自己开始启用崔钧、赵昱这些名士,觉得自己还不是另类。

  对建议设立方学之事,曹操先是打听徐州学院的情况,得知现在已是华夏学院,下设徐州和辽东分院之后,曹操对周仓大加赞誉之词。关于徐州大考,曹操叹息再三,说是在雒阳之时周仓就曾与他谈到此设想,没想到二十年就得以实现。对周仓不干预考试和选才之行为,曹操尤为称赞,说是难得。

  至于开办方学,已将奏章承报天子,计划秋后即开始在各地建方学。最后,曹操让赵昱告诉周仓,在徐州尽管大胆尝试,他会全力支持。

  看来赵昱出使许都有效果。周仓又将大考的情况以及葛均、赵治争第一的事情向赵昱解说一番,赵昱对周仓能够体谅自己并另辟蹊径,既感激又叹服,感激周仓体贴下属,叹服周仓处事公允。赵昱抱定心思,绝不参与赵治的选人。

  第十一天。一大早,赵治与葛均各带一人站在周仓、赵昱及孙乾等人面前。

  “见过诸位大人。在下彭城人,郑超。”郑超看年龄约在三十多岁,一看就是读书人,“在下琅琊人,诸葛诞。”诸葛诞看起来最多二十岁,甚至还不到。

  听到诸葛诞的名字,周仓心花怒放,没错了,葛均就是诸葛均。诸葛诞,诸葛亮的堂弟,将来的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反对司马懿的先锋。葛均竟然把诸葛诞带来,说什么也要把他留下!

  “徐州大考,你们二人想必知道,为何没有参考?”周仓看看两人,问了一个看似平常,意味深长的问题。

  两人略一谦让,年长的郑超先回答道:“回大人,在下虽山中读书也听闻大考之事,自觉所学与大考有诸多不同,因此未来参考。”

  周仓微微点头,转向诸葛诞:“那你又是为何?”

  这一下郑超与赵治傻了眼,不对啊,不应该这样的。按照惯例,周仓应该降低身段继续问郑超所学是什么才对,怎么立即就转问诸葛诞了,不合常理啊。

  孙乾微微叹气,赵治读书读傻了,是想待价而沽吗?还是故意说大话,想吸引周仓的注意力,孙乾敢断定,郑超肯定准备好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只等周仓发问。

  但是,他看错人了。孙乾突然发现,周仓平时身段放的很低,这些人无一不是饱学之士,但是从来没有人能让周仓主动放低身段!

  “回大人。在下虽自幼博览群书,但最好军伍。听闻徐州有文院也有武院,可惜去年末满十八岁,来到武院才知道学生已经编为独立营,而独立营已不在学院,因此只好回乡等待武院再开。恰逢葛均兄长访亲,就随兄长前来应招。”诸葛诞一席话简单明了,将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

  赵昱暗叫不好,这第一场问答,郑超已经落于下风,但愿他能及时的调整,不要一错再错。看似周仓一句简单的问话,其实已经开始两人的角逐。

  周仓脸有点发热,是啊,把这群学生转为独立营是提高了整体的水平,但是武院已经名存实亡。轻咳两声,周仓说道:“武院仍在,只是去年将学生派出去拉练,只待在学院里面哪能学到战场上的知识,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是为将之道。读书人都讲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更何况带兵的将军呢,莫不成学院里出来的都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