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曹操西去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47      字数:5276
  建安二十五年二月,王粲与张隐先后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孙权现在急需要周仓的友谊,把龙虎山作为天师道所在,而且所在之地的产出尽归天师道所有。这里面吴老太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老太太本就信道,她固执的认为孙策之死与杀于吉得罪上天有很大关系,故此极力要求孙权成全,并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拿了出来。而此时老太太也是病入膏肓,孙权为了尽孝答应老太太的遗愿,免不了又贴了大笔钱财和劳务,他又提一个要求,在龙虎山要为母亲建祠做法事,这点小事自然不是问题。

  第三代天师张鲁已无心官场这极其危险的职业,他本想在长安之南的终南山建道场,曹植是赞成的,奈何只要曹植赞成就有人反对,尤其是与曹丕关系很好的夏侯尚,故此张鲁只能建一点小道场。议政王周仓对天师道感兴趣,张鲁喜出望外,尤其是周仓修缮曾祖张大顺陵墓,还要在祖父升仙之地大规模建天师宫使张鲁感激涕零。他立即派无官职在身潜行修道的四子张盛带四十九名教徒前往龙虎山,传道修观。张鲁死后,张盛成为第四代天师。

  皆大欢喜,棘手的问题在徐庶手中化解,青徐各地仅受到很少波及。天子刘协却对黄巾之乱记忆犹新,故此连带对传道颇为抵触,方是国丈伏完,本是儒士,只为官场失意、言论受控,开始学者修身养生。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叱咤风云的一代奸雄曹操带着遗憾撒手西去。曹孟德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东荡西杀,灭黄巾、讨董卓、除袁术、擒吕布、败袁绍、服刘表、降张鲁,天下诸侯被他扫平大半。遗憾未能收复江东、未能消灭刘备,最遗憾一直追随自己的小弟周仓竟然后来居上,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所谓成也周仓、败也周仓,曹操取得丰功伟绩的背后,有周仓的助力,但周仓也由此做大做强。

  曹操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懂周仓,有时候又觉得很陌生,病重期间他一直在关注周仓的各项政令,惊诧于周仓的大胆,又为周仓能消除士族提拔寒士而叫好。周仓纵横捭阖,将中、东鲜卑和匈奴逐至漠北,曹操连连称奇,这至少可保五十年北方太平,自己怎么就没有陆逊这样的大将!

  曹操最不放心的既不是周仓,更不是刘备、孙权,临终前他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慎用之!”

  曹操未尝没有除掉司马懿的心思,奈何司马懿小心谨慎,从不犯错,抓不住把柄。而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是曹操的启蒙长官,曹操下手多出几分顾忌,即为自己的名声,也为司马家族的势力。

  世子曹丕于三月将魏王府迁至雒阳继任丞相、魏王。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陈群为御史大夫,秉承老爹遗愿,司马懿被任命为丞相长史。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曹仁为车骑将军、曹洪为骠骑将军将军,曹氏宗族权势一时无两。

  重用宗族,曹丕也是迫不得已。曹操一死,朝野危惧,为防止又有人开始动心思,曹丕只能依靠宗族的力量巩固权利,交给别人不放心。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事无巨细安排的无一遗漏,内外肃然,朝局得以稳定。

  所谓丧葬诸事不包括入殓,曹操对此早有安排,许褚秘密率百名虎士抬着曹操的棺椁在马义等摸金校尉指引下进入云台山,这些人就再没有出来。数日后,几处断龙石突然坠落,形成数道飞瀑,瀑布流入峡谷,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却不知曹操究竟在何处。

  曹操病故消息传开,西凉各地发生叛乱,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曹丕以接任阎行的金城太守苏则为护羌校尉平叛。冯翊山贼郑甘揭竿造反,司马郭淮领兵败之,郑甘归降。

  四月,备受欺压的刘协以为能喘口气,没想到曹丕对他的看防更严,在床榻之上常对皇后伏寿发些感慨,伏寿密派人给父亲伏完送信,诉说曹氏父子暴行,请伏完想办法图之。伏完不敢轻举妄动,将信件烧毁。

  没有不透风的墙,曹丕在宫中的眼线向曹丕告发,曹丕大怒,令华歆与郗虑带兵入宫,鸩杀伏寿及其两子,改立妹妹贵人曹节为皇后,又将伏完宗族百余人尽数斩杀。流落街头的木南混入天师道,成为道众。

  可怜天子刘协只能以泪洗面,长子刘冯早亡,留下尚未成年的孙子刘康还算聪慧,其他几个儿子刘熙、刘貌等才智堪忧,刘协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万念俱焚的刘协,在穆顺的劝说下开始学道,常召黄门侍郎张富讲道,张富即张鲁之长子。

  曹丕听闻刘协每日诵经听道打发日子,付之一笑,他现在开始整顿朝纲。在军事方面,曹丕或不如戎马一生的曹操,但是在政治方面有独到之处,登上魏王之后接连发布两条新政:

  第一项新政是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铲除宦官干政。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非常时期的两项政令引起极大反响,人们纷纷开始猜测、解读其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