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连载
作者:木鱼念念      更新:2023-07-14 22:55      字数:3389
  年底的时候,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大婚热热闹闹的举行了,朱高炽很高兴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在摩拳擦掌的期盼着两个弟弟婚后的造人情况,相比较朱棣这个当爹的比朱高炽这个做哥哥的淡定多了。

  在出征安南之前,朱小二和朱小三总算没有辜负他家大哥的殷殷期盼,两家媳妇儿先后传出了喜讯。

  不努力不行啊!朱高煦和朱高燧小哥俩实在是受不了他家大哥每次投来的幽怨眼神,真是鸭梨山大!

  紧赶慢赶的终于在出发之前,两人每晚勤勤恳恳的耕耘播种得到了收获,妈蛋太不容易了,朱高煦都觉得自己面有菜色了。

  朱高炽满意了,借着朱棣的名义,赏赐了大量的补品贡缎给两个弟媳妇,鼓励她们好好养胎,他就等着明年白白胖胖的小侄子出生了。

  同样被折腾的还有成国公朱能,因为不知道朱能是因为突发性疾病而死,还是因为一早就存在病患,朱高炽硬是派了好几个太医到成国公府去,非要给朱能来个全身检查。

  最后会诊的结果是朱能一切正常,身体非常健康,朱高炽摸着下巴想既然是这样,那估计朱能的死有可能是因为对安南水土不服造成的,这样一来朱高炽终于放心了。

  朱高煦和朱高燧等人带着大量的火器出兵安南,历时五个月安南境内全部沦陷,胡氏父子以及被抓,朱棣顺势将安南划为了大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则暂时留在了安南处理剩下的殖民事宜。

  安南平定后,朱棣先后派郑和出使了周边的几个属国,比如暹罗琉球等地。渐渐的朱棣开始对大洋彼岸的国家产生了兴趣,在朱高炽的煽风点火下,朱棣决定派人跨越太平洋到海的另一面去看看。

  朱元璋当年起兵时,曾在最大的对头陈友谅的的手下吃过大亏,建国后朱元璋因为前车之鉴,对大明的水师和造船方面非常重视。

  对于造船朱高炽是个外行,永乐的宝船最大的百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迄今为止在科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都无法复制出能够下水载一千多人的纯木板帆船,可见当时的造船技术有多么先进。

  朱高炽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宝船的火力防御上和水手的训练方面给予技术支持,水手的训练项目全部由朱高炽一手拟定,朱高炽若不是太子他都想自己亲自去训练,最终这项任务只能交给魏汉带人去执行。

  永乐三年,当所有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经完备后,朱棣下旨赐内官太监三宝郑姓,改名郑和。并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率领率领两万七千名官兵出使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八艘舰船,两万七千名船员,从苏州刘家港出发驶至福建无虎门顺风南下,途经十几个国家,远播大明国威,建立长期的友好外交贸易。

  永乐四年,朱棣采用迂回战术假意下旨建造北平行宫,实际上行宫的规格完全按照新的都城指标而建。

  永乐五年,皇后徐冉英病逝。

  徐冉英的去世并不算突然,从永乐三年起徐冉英的体质就大不如前,大病没有小病连连。永乐四年徐冉英忽然一病不起,病情时好时坏,整日缠绵于病榻,朱棣遍寻了天下名医来给徐冉英治病,无奈徐冉英的身体已经接近油尽灯枯。永乐五年二月,朱棣急招远在安南的朱高煦与朱高燧回京。

  由于徐冉英病情加重,朱高炽几乎每日守在徐冉英的床前,亲自侍奉徐冉英进膳喂药,徐冉英醒着的时候朱高炽就陪她说说话,徐冉英睡着了朱高炽就坐在床边握着徐冉英的手沉默不语。

  朱高炽找过淘小宝询问是否能为徐冉英改命,淘小宝摇了摇头道:“亲,这个时空的明朝因你的到来,其实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迹。这种情况下她依旧没挺过去,那就是明冥冥之中的定数,你也不必再费心思了。”

  “小宝,其实这里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个明朝吧?不然当初我救下张玉的时候,你们为什么没有阻止我?”

  淘小宝抿了抿唇道:“亲,其实你早就已经知道了不是吗?”

  朱高炽的神情一瞬间萎靡了下去,他颓然的说:“这里和我们那里属于两个不同空间对吗?”

  淘小宝点点头,朱高炽切断了终端联系。

  渐渐的徐冉英昏睡的时间越来越多,醒的时候也基本说不了什么话,但是朱高炽能看懂徐冉英眼里的期盼,她在盼着朱高煦和朱高燧回来。

  这一日徐冉英在喝过药后又昏睡过去,朱高炽拿了热水浸过的帕子给徐冉英擦脸擦手,又取了香脂给徐冉英抹手。徐冉英就爱拿这个兰花味的香脂擦手,朱高炽记得的。

  朱高炽吸了吸鼻子心里又是一阵酸涩,卧室外间的门吱呀一声响起,片刻后传来一阵哒哒的脚步声,间或还能听见两声捏着嗓子的谈话声传来。朱高炽站起身向外面走去,轻手轻脚的走到外面,对着两个刚过他膝盖的两个正太比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那两个小男孩见状连忙捂住嘴巴,只眨巴着两双大眼睛齐刷刷的望着朱高炽,面对这两个卖萌的小包子,朱高炽只得无奈的摇了摇头,牵过他们两个的手轻声的问:“你们两个怎么来了?你们母妃呢?”

  “母妃在外面呢,碧翠姑姑说皇奶奶刚刚睡下,这个时候不方便探视。”

  朱高炽戳了戳他们俩的脸蛋道:“那你们俩怎么还是进来了?”

  “嘿嘿,我们想皇奶奶和大伯你了,就磨着碧翠姑姑放我们进来了。”

  这俩孩子大一点的是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坦,小一点的是朱高燧的儿子朱瞻塙【que】,这俩孩子的性格完全随了他们爹小时候。朱瞻坦活泼好动,朱瞻塙文静呆萌,属性跟朱高煦还有朱高燧一样一样的。

  “你们两个乖乖的,大伯带你们进去看看皇奶奶,但是不准出声吵到她,听明白了吗?”

  俩小孩儿点头,朱高炽站起身牵着他们俩走回卧室里间,床榻上徐冉英还没醒,朱瞻塙看了看转过头小声的问朱高炽:“大伯,皇奶奶什么时候能睡醒啊?”

  朱瞻塙的话音刚落,徐冉英竟然醒过来了,俩小孩立刻就高兴了,他们往徐冉英的跟前凑了凑,奶声奶气的道:“皇奶奶,坦儿和塙儿来看您了。”

  徐冉英嘴角弯了弯,有些虚弱的说两声好,两个小家伙笑完了眼睛,轮流凑上前去在徐冉英的脸上亲了一下,口水糊了徐冉英一脸。

  朱高炽不乐意了,把他俩撵到旁边拿帕子便给徐冉英擦脸边说:“母后,小二和小三明天就到了,明天的这个时候啊您就能见着他们俩了。”

  “大伯,小二和小三是谁?”朱瞻坦好奇的问。

  朱高炽掐了他脸蛋一把,戏谑的道:“你等他们俩明天回来当着他们面问去?”

  徐冉英轻轻拍了拍朱高炽示意他别逗那俩孩子,朱高炽回头佯装生气的道“

  看看,过去母后最疼的是我,现在有了孙子我这个儿子也得靠边站了。”

  徐冉英身体虚弱没过多一会就有睡着了,朱高炽带着两个小孩儿悄悄的出了寝宫,找了几个宫人将他们俩送到他们母妃那去了。

  徐冉英病重的这段日子,朱高炽寸步不离的在旁边照顾着,所有的政事就都扔给了朱棣一人处理,朱棣每天忙的有时候直接连轴转,就这样他每天也会抽出两个是时间段过来看看徐冉英,不过由于徐冉英经常处于昏睡状态,所以她醒着的时候多数和朱棣碰不上。

  又过了一日,朱高煦和朱高燧终于风尘仆仆的赶回了京城,两人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就进了宫。当徐冉英再次醒来的时候,总算如愿见到了两个小儿子,她真怕在最后的时候见不上这两个傻小子,在安南的这几年朱高煦和朱高燧明显长大成熟了。

  在朱高煦和朱高燧回来的当天晚上,徐冉英了无遗憾的永远闭上了眼睛,她累了终于能歇歇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看到一个一身银白亮甲的年轻将军,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向她伸出手道:“冉英,我来接你了!”徐冉英最后看了一眼床前的至亲,朝那人递出了手。

  皇后驾崩,天地悲鸣,举国齐哀。朱棣辍朝三日,亲自监管礼部准备葬礼所需一切,因为朱棣亲自督办,徐冉英的葬礼办的极其隆重奢华,徐冉英早前就跟朱棣说过,死后不想跟他合葬在一起,她病倒后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永乐四年朱棣就着手在南京钟山选址,给徐冉英修建了后陵。

  由于后陵才刚刚修还不到一年,所以徐冉英的梓棺在停灵三七后,暂时停放在皇宫内没有下葬,谥号仁孝皇后。

  徐冉英的丧礼过后,朱棣对文武百官道:“朕与皇后乃少年夫妻,结发二十余载,相持至今,皇后仁孝恭谨与朕蒹葭情深,遂朕决定此后再不立后。”

  众臣听罢虽感朱棣情深,但照例还是一起跪倒:“请皇上三思。”

  “朕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