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书
作者:何枝      更新:2023-07-23 13:40      字数:3836
  “爸妈, 你们回来了!”

  赵安从书店回家的时候,赵父赵父都不在家, 两个人都去北街了,赵安便自己一个人热饭吃。

  十一岁的赵安,虽然没有办法像赵母一样轻松颠锅舞铲,但是做蒸菜、热饭什么的,还是不在话下。

  赵安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时候, 最开始也有尝试着自己做饭。明明已经将自己母亲做饭每一个步骤都记了下来, 但是赵安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

  一直没能寻找到答案的赵安, 最后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自己没有做菜的天赋。久而久之,赵安也不愿意再下厨了, 而是不断出入于各种饭店。

  现在赵安已经决定接受一个庸俗且普通的自己,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样的顾虑。他估算着父母回家的时间, 便把中午剩下的饭菜热好, 然后又炒了两个简单素菜。

  赵父赵母回到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 心里自然有说不完的感动。尤其是赵母, 眼眶一瞬间就变得红润。

  “儿子, 真懂事。”赵母收拾好情绪, 抱了抱赵安。对于赵安会做菜这件事情, 赵母并没有特别的惊讶, 以前还在下东村的时候,赵安便会帮忙热菜。学会做两个炒素菜,并不是什么难受。

  稍微让父母二人感觉到意外的是,赵安第一次做菜, 起码在他们眼中的第一次,竟然味道还不错。

  赵母吞下口中的醋溜白菜,然后说到:“果然是我的儿子,做菜也有天赋。”

  晚饭结束,洗完碗后,赵父赵母正在记账,核算今天的成本和营销额。赵安拿着自己下午在书店买的书,走过来对赵父赵母说:“爸妈,我有东西送给你们。”

  二人对于赵安会送自己礼物并不奇怪,毕竟赵安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但是看到赵安手中的礼物后,就感觉到有些头疼了。

  赵安手中的四本书,看起来就很厚。赵父赵母也就小学毕业,不属于文盲而已。他们对于“文化”既有一种害怕,又有一种向往。所以才会对于赵安的学习成绩有一种近乎偏执的骄傲。

  “你给我们两买书做什么啊?我和你妈就是两农民。”赵父对于赵安手中的书毫无兴趣。

  “就是,你这不是在浪费钱吗?我们两看书做什么。”赵母也在一旁附和。

  这是赵父赵母的第一反应,也最常见的反应,人们总是把农民和没文化联系起来。农业仿佛是一件最低级、最没有科技含量的事情。

  然而恰恰相反,现代农业、食品业都是科技的结晶,与化学、生物学、基因学、营养学等尖端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吸纳现代科技的农业、食品业,终究会被淘汰。

  必须要转变自己父母这个观点才行,赵安已经下定决心。

  首先是逐步击破,赵安先不管自己的父亲,拿着三本为赵母挑选、与食品有关的书来到赵母的身边。

  “妈,这三本书又不是学习的书。都是讲做菜的。你看这本《经典川菜与心得》,讲的就是川菜的做法。每道菜用什么材料、用多少的量、烹制的顺序都很详细。我们家的菜单已经很久新花样了,你不准备学学吗?”

  “还有的这本《食品安全与卫生》,你不也发现了卫生与安全有多么重要吗?你就当作为了我们夹的卤菜生意了解下嘛,以后和客人聊天的时候,说几句专业知识,别人肯定会觉得我们家特别专业。”

  “至于最后这本《世界各国美食汇》,我看到上面墨西哥的塔克和法国的可丽饼,看起来简单又好吃。蓉城都没有人卖,妈你学了做给我吃吧!”

  赵安完全不停歇,说出了一个又一个让赵母没有办法拒绝的理由。

  赵母的确有进一步学习做菜的想法,不仅仅是为了更新家里的菜单,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生意能够维持下去,现在已经有顾客开始抱怨他们家卤菜的花样太少了。

  赵母本来就有思考过这个过卤制其他食材的想法,只不过赵母总觉得味道没有什么创新,一直没有推出。

  同样赵母对于《食品安全与卫生》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因为她越发明白这对于食品生意来说有多么重要。

  最后一本书她更不可能拒绝,自己儿子想吃她做的菜,哪怕是所谓的外国菜,赵母肯定是愿意去学。

  赵母只好接过三本书,然后对赵安说到:“好好好,我看总行了吧。”

  赵安快速把三本书塞到赵母的怀中,然后拿着剩下的一本书跑到赵父面前:“爸,你看妈都收下了,你呢?”

  赵父刚才看到自己儿子为了劝赵母说了那么多理由,心中一边偷着乐,一边在想等会看看自己儿子要怎么说服自己。

  接过没想到赵安什么都没有说,直接就把书递给了自己。原来自己和自己老婆之间的待遇差别这么大吗?

  赵父无奈地接过了书,其实心中也有些好奇赵安会给自己挑选什么书。但是看到书名后,赵父的表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白羽鸡的饲养》

  赵父自己都忘了多久没有多久亲自饲养过家禽了,以前在下东村的时候,赵父家里就饲养了十多只鸡,饲养简单,也算是家中一笔不小的进账了。

  现在看着这本书,赵父其实第一时间思考的是什么叫做白羽鸡,和自己以前样的鸡有什么差别吗?

  下东村农户的农业技能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父辈的传承和地方政府的推广,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同样,家禽、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也是如此。

  就像赵父饲养了几十年的鸡,但是他也说不出自己养的鸡到底是什么品种,有什么特点。平时就直接放养在自己的院子周围就可以了。

  赵父对于白羽鸡三个字自然会产生天然的好奇,而这种好奇之后,赵父想的才是自己都没有务农了,还考虑这些做什么。

  赵安把书拿出来的时候就一直关注着自己父亲的表情,看着自己父亲明显流露出的兴趣,他就知道这件事成了一大半。

  “爸,你看这鸡羽毛全部是白的,我们家以前养的鸡都没这样的。而且听说还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听说几十天就能长大,现在沿海城市特别流行。”赵安不留余力地向赵父推销着白羽鸡的好处。

  其实赵安以前对于鸡的品种同样没有任何的概念,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赵安知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华夏国人在餐饮习惯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鸡肉,逐渐成为了一种日常食物。

  尤其是外国炸鸡的引进,推动了国内肉鸡饲养的快速发展。

  更重要的是鸡爪、鸡翅、鸡肝、鸡胗……都是做卤菜的好原料,完全可以为赵母提供新的菜品。

  下午而回到家后,赵安提前读了读这本书,发现白羽鸡在家禽领域那就是高新产业。

  华夏刚刚大量从国外引进了隐性白种鸡,然后和本土的鸡进行套种,这可以克服华夏本土鸡产蛋少、生长慢的特点。从世界范围而言,白羽鸡的确是世界范围内食用最广泛的品种。

  更重要的是,白羽鸡的饲养已经摆脱了华夏传统的散养、放养,改为养殖场饲养。一方面具有现代农业的高效,一方面又适用于华夏的小农模式。

  赵安认为哪怕以自己父亲分到的那片贫土也能够修建饲养场。

  不过这些话赵安自然没有办法直接和自己父亲交流,一个小孩子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呢?赵安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赵父对白羽鸡这件事产生兴趣而已。

  赵父听了赵安的话,翻了翻手中的书。作为农业指导书其中必然有着大量的图片,而且简洁易懂,赵父的确对其中从未见过的养殖场产生了兴趣,接连翻了好多页。

  所谓趁热打铁,赵安继续说到:“爸,你就收下慢慢看嘛。就当无聊时候的消遣。我送妈的书,她都收下了。”

  赵父听着赵安的话,忍不住露出一个笑容,连说了几个“好”。

  接下来的日子,赵安不时地诱导、监督、促使自己的父母看着四本书。

  有的变化是明显可见的,比如赵母的卤菜摊再两个周内就推出了五香味和新的卤菜。

  卤菜其实是对于烹饪学上凉食菜肴的通称,是各地区耳熟能详的家常菜。卤菜其实是可以细分为红卤、盐焗、麻辣、五香等多种类别。

  赵母以前在卤料中添加炒糖、冰糖、酱油对猪蹄进行作色,并且使之具有一定的甜口,更接近于红卤。

  而赵母从《经典川菜与心得》上所学的配方则是s省更为传统的五香卤料,以“香”为主。更适合卤制一些需要长时间咀嚼、慢品的食材,比如牛肉。

  而赵母推出的正是五香牛肉以及更多品类的红卤素菜。

  不过牛肉在这个年代属于绝对高级食材,牛肉本身的价格就高达五元左右一斤,加上卤料的费用与时间成本,售价起码要到七元才有利润。

  这个价位可不是普通职工能能够接受的。所以销量并不高,赵母也就周末的时候会卤制一两斤而已。

  尽管如此“叶氏秘卤”的名声也越来越好,无论是中午在农贸市场还是傍晚在仪器厂家属小区外,客人都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不过卤菜摊的收入并没有像客流增加一样快速增加。

  哪怕仅仅是大半年,华夏的经济增加速度都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对应的食材价格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

  但卤菜的价格可不能随意涨,赵母也能感受到越来越的商贩出现。在别人都没有涨价的情况下,赵母也不敢随意涨价。

  按照赵安的估计,赵母卤菜的利润还会被不断压低,有的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了。

  除了卤菜以外,赵母的厨艺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实赵安每天都在吃自己母亲做的饭,他和赵父两个人并没有明显的感觉。

  但是计嘉树每次到赵安家吃饭都会说:“赵阿姨,你做的饭越来越好了。”

  然后赵母便被逗得心情大悦,不断给计嘉树夹菜。计嘉树也来者不拒,把赵母给他夹的菜统统吃下。

  看着计嘉树一脸的真诚以及赵母脸上的开心,赵安只能在一旁赞同、符合,不然赵母又要念叨他了。

  不过有的变化也是不明显的,比如赵父。

  如果不是赵安看到赵父经常翻阅那本《白羽鸡的饲养》,甚至能够看到封面都已经起了毛边,赵安也不无法确定赵父的想法。

  赵安现在也不着急,他知道现在自己的父亲只是差一个契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