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京城
作者:何枝      更新:2023-07-23 13:43      字数:3607
  8月26日, 京城火车站。

  “各位旅客列车前方到站京城站,这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 在到达终点站台前请各位旅客配合……”

  “妈,小心点。”、“阿姨,小心点。”

  两个男孩子扶着一名中年女子从火车上走了下来。女子的脸色有些发白, 显然并不习惯火车。

  不过她身边的两个孩子倒是特别精神,而且样貌一个顶一个的可爱与帅气。十五、六岁的男孩的确处在两种截然不同形容词的交界处。

  三人正是从蓉城来到京城的赵安母子和计嘉树。

  看见赵母疲惫的样子,计嘉树脸上特别愧疚。因为他知道赵母来京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所以抢着从赵母手中拿过行李, 想尽可能减少赵母的负担。

  “好了,小树,阿姨没事, 就是有点晕车,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赵安看了看地图,带着自己母亲和计嘉树往火车站外出去。

  响亮刺耳的广播声,拥挤闷热的车站,嘈杂喧闹的人声,都述说着京城的繁华。

  在听到赵母愿意带着计嘉树去京城参加比赛的时候, 计父就表示行程由他们夫妻二人负责。

  如果不是赵母和赵安坚决反对乘坐飞机的话, 计父甚至会为三人购买机票。

  这年代的机票可不像世那么便宜,一张机票就要五六百。2004年之前,国家并不允许航空公司打折,必须全价购买。

  就算计父计母工资不菲,也绝对是一笔高昂的开销。

  当然计父计母也不可能同意赵安赵安他们家给计嘉树买机票, 最后双方家长的商量结果便是各自购买火车票,才有了此时的局面。

  还好三人走出车站后,很快就找到了迎接他们的人,在对方的带领下前往早就预定好的招待所。

  这些都是计父提前预定好的,虽然他在京城没有任何的熟人,但是他所在的科研单位在京城有招待所。

  自己和妻子因为国家科研任务不能离开岗位,他们夫妻二人没什么怨言。但同样需要自己单位提供帮助的时候,夫妻二人也一样直接。

  此时离钢琴比赛还有三四天,赵母先带着计嘉树去报道地点报道,登记比赛曲目。

  然后赵安又给计嘉树寻找了一个可以练习钢琴的地方。

  钢琴这种事情一天不练都回手生,赵母也知道这才是自己儿子把自己“骗”到京城的主要目的,自然先让两个孩子安心练习钢琴、准备决赛。

  不过赵母也没有闲着,她可是第一次来京城,对京城的一切都很好奇。

  如果是以前的赵母,来到这样一个大都市,肯定会局促不安,哪都不敢去,什么也不敢买。

  但现在的赵母可是一个月收入几千的企业家!整个人都自信多了。

  “企业家”这个名称可不是赵母自己取的,是上次电视台采访她的时候,对她的称呼。

  据说蓉城还准备给赵母颁发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证书,把赵母乐得几天都没睡着觉,同样赵父嫉妒的几天也没睡着觉。

  虽然金钱不是一个人自信的所有来源,但是不能否认金钱的确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改变。

  起码赵母在看见招待所周围那些一顿就要好几十的餐厅,不会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带赵安和计嘉树走进去,然后毫无压力地给两个孩子点菜。

  赵安这才发现自己母亲的变化,比他想象中还要大的多。

  他原本的计划是自己每天早上陪着母亲先逛一逛京城,然后下午和晚上陪计嘉树练琴。结果没想到赵母直接留了一把钱给赵安,然后自己一个人去逛京城了。

  赵安看着自己母亲留下来的钱,又看了看自己提前从小金库里取出来以备不时之需的钱,想了想全部揣到自己的口袋里。

  然后专心陪着计嘉树进行决赛前最后的冲刺。

  一个人游览京城赵母,一开始也不是特别顺风顺水。

  首先出门交流沟通就是一个问题,还好赵母说的是巴蜀话,和普通话差别不算特别大,还能够勉强进行沟通。

  但是赵母明显感觉到普通话显得更为正式、严肃,赵母决定等自己回蓉城之后一定要学习普通话。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怎么可以不会普通话呢?

  其次是自己到底该去什么地方参观。

  其实在来京城之前,赵母也做了相当多的功课,《不到长城非好汉》、《京城必须要去的七个地方》、《京城旅游指南》……

  赵母随身携带的包中甚至有一个小本子记着她这次出行的目标。只不过赵母想着等计嘉树钢琴比赛结束后,肯定要一起参观,便把这些景点从她这几天的个人旅程之中排除。

  逛着逛着,赵母就来到了菜市场。明明菜市场在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出来,但是赵母对于菜市场有着一种多年相处形成的直觉。

  赵母发现其实京城的菜市场和蓉城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白萝卜、大葱的品种就明显不同,肉鸡的种类也更多,还有就是周围的凉菜点也明显不同。

  不过价格的差别反而没有赵母想象中那么大。

  逛完菜市场,赵母又沿着周围的凉菜店、小吃摊、熟菜店、早餐店一路闲逛。一开始赵母只是在门口看看,然后把所有的特点给记在心中。

  到了后来她发现自己实在抵挡不了这么多食物的诱惑,同时想要记录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赵母就一家店铺一家店铺的试吃,当然同一种类的店铺只会试吃一次,然后一边吃,一边记录。

  “京城炸酱面,一种拌面,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京城所说的菜码就是指拌在面里吃的菜,常见的有豆芽、香椿(一种在蓉城没有的蔬菜)、黄豆、青豆、白菜、胡萝卜……

  京城的炸酱也颇具特色,有肉末炸酱、鸡蛋炸酱、素炸酱等。但是和蓉城杂酱面的杂酱作法完全不同,京城人明显喜欢吃大葱……

  味道鲜美但是制作复杂,与川菜口味有明显差异,鸡茸辣椒酱是否可以替代炸酱,或者是否可以借鉴炸酱的制作手艺?”

  “豆汁,一种神奇的饮料,我原本以为它是豆浆,但完全不是。有明显的发酵味。

  京城人喜欢配上切得极细的芥菜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同时还得搭上两个‘焦圈儿’。

  不是很能接受,属于无法大面积推广的食品。不过应该和鸡茸辣椒酱也很搭配,毕竟甜辣能够和豆汁的味道中和。”

  “驴打滚,又是一种特别的小吃。黄、白、红三种颜色,看上去就很好看。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

  “冰糖葫芦……”

  “爱窝窝……”

  “炒肝……”

  “馓子麻花……”

  “京城烤鸭……”

  就这样赵母的一人旅游竟然变成了京城特色饮食的评鉴之旅,到了后来为了能够品尝更多的特色饮食,赵母经常拉着老京城人问有什么当地的特色美食推荐。

  虽然不是每一种食物都符合赵母的味蕾,比如赵母第一次喝豆汁的时候就有呕吐感,但是赵母还是坚持品尝每一种不同的食物,然后做好记录。

  她心中突然有一个想法,如果把蓉城的味道,或者说叶氏秘卤、鸡茸辣椒酱待到京城的话,会有市场吗?

  赵母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有了这样的事业野心与热情。

  晚上回到招待所,赵母还在拿着她的笔记本研究,主动和赵安说这些事情。

  这些年赵安很多方面的表现,让赵父赵母逐渐接受一个事实——自己的儿子或许真的是个天才,在很多地方十分可靠。

  哪怕知道后世八大菜系中,川菜和粤菜的普及度最高,诸多辣味零食小吃更是随处可见,但此时的赵安也不敢立刻给自己的母亲打包票。

  因为饮食习惯和经济、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十年后的美食放在现在还真不一定就能够被接受。

  比如说对于95年绝大部分的华夏人而言,霓虹国的生食系列、开挂国的手抓饭等等,接受度都相当低。

  想要确定现在是否有销售市场,还是需要经过科学、缜密的市场调研,才能够得出结论。

  不过现在叶氏秘卤、辣椒酱,还暂时聘请不起、也不需要一支专业的市场团队,等先把口味相近的南方诸省征服了再说吧。

  “你说的这些东西我都还没有尝过,我怎么知道。”

  赵安笑着和自己的母亲说道。

  “没事,你妈这几天先去给你们踩点,等小树决赛完,我就带你们去吃北京好吃的!”

  “对了,你可以去东单、王府井这些地方看看,有很多高级餐厅,还有外国食物呢。”

  “这些就等几天我们一起去。”

  “好。”

  “快去睡觉吧,你们两孩子今天也累了。”

  赵母说完就把赵安赶出了房间。

  计父预定了两个房间,赵母担心计嘉树一个人睡觉害怕,便让赵安和计嘉树住一个屋。

  赵安回到隔壁屋的时候,发现计嘉树已经躺下了,他走到床前想看看计嘉树被子有没有盖好。

  谁知道计嘉树突然掀开被子,然后把赵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又一句话都不说。

  “怎么还没睡呢?”

  “有点紧张。”计嘉树的声音闷闷的。

  “没事,我陪着你呢。”赵安捏了捏计嘉树的脸,光滑又有弹性,手感相当不错。

  “那陪我一起睡觉。”计嘉树趁机提出了要求。

  “好吧。”赵安认命地躺下,很快两人便进入的梦乡。

  八月的京城还很炎热,两人身上都只穿了短衣短裤,一开始二人还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但也不知道是谁先靠近的对方,没一会儿两人很快就紧紧挨着对方,直至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