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伎俩
作者:何枝      更新:2023-07-23 13:50      字数:7353
  站在主席台上, 赵安用最诚恳的情绪向所有的食安员工朗诵完《致消费者书》。

  那一瞬间,整个会议室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如同骤浪连绵不断。

  一个公司的文化、氛围究竟如何, 这个公司的员工们最清楚。

  在场都是食安的老员工,他们在各个岗位工作多年,深知食安在每一个环节投入多少的监督、检测成本。

  一个食品商店的质量如何, 看他们的员工愿不愿意吃自家的事物便一目了然。

  就算食安的食品高出市价不少, 但是他们依然愿意为自家公司的价格买单。

  所以在听到赵安饱含深情、严肃慎重念完这封《致消费者书》的时候, 他们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

  能在食安工作, 能有赵安这样的老板, 他们与有荣焉。

  看着自己员工激昂的情绪, 赵安也稍微安心了一些。

  赵安组织这次讲话, 并不是为了人前显圣、彰显自己的大义,而是他知道接下来食安可能会面对各种难以想的阻力、压力。

  而真正直面这些阻力、压力的, 首先便是食安的员工们。他必须要先调动大家的积极与自信,才能够面对接下来的风波。

  《致消费者书》第二天便以出现在食安旗下所有店铺最抢眼的位置。

  “一棵树”和格选生鲜门口的巨型海报,主动向消费者分发的传单, 食安所有网站的第一栏特别通告……

  保证每一位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便能看见《致消费者书》,了解整个奶粉事件。

  这件事根本没有任何事先的通知, 消费者们都很疑惑, 对整件事充满了迷惘, 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大多数消费者都保持了观望的态度。

  然而赵安的准备可不止这些,在第三天的时候, 全国多个省份的省级报刊在明显的版面刊登了《致消费者书》,还有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对此事进行宣传与报道,相关消息快速地传遍华夏。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说报纸、电视台的宣传费用就已经高达数百万,真正难点在于如何说服这些媒体宣传消息。

  在华夏所有媒体中最敏感、最慎重的部门自然是审核部,他们深知宣传媒体的力量有多大,所以任何信息都要通过事先的缜密审核。

  虽然《致消费者书》已经写得很委婉含蓄,但是依然有不少的媒体嗅到其中深意。

  到2000年为止,华夏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主动爆料自己所在行业的内幕,道歉并且召回自己的产品。

  这件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完全没有办法预测。为了保险起见,很多媒体都拒绝了食安的道歉书。

  赵安动用了这些年积攒的所有社会关系,甚至连赵父、赵母以及新期待的刘总都有在暗中帮忙,才有了此时的宣传规模。

  数百万的费用以及数不清的关系债,赵安没有任何的犹豫与后悔,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效果也很明显。

  一时之间,几乎所有食安的消费者都知道食安更换奶源这件事,再联想到前两天《华夏新闻》播出的内容,消费者们纷纷开始关注“三聚氰胺”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样的危害,以及自己食用的奶制品中是否存在。

  刚开始只有食安的消费者们关注这件事,但柴米油盐永远是百姓孜孜不倦的话题,牛奶安更是重中之重,于是关于“三聚氰胺”的讨论开始迅速发酵、扩散。

  而这也是赵安为什么如此着急公开道歉信的原因——想要借助《华夏新闻》的热度。

  在华夏每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便是《华夏新闻》,而内容也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时事。

  只不过《华夏新闻》每天都有,而且内容繁多,往往一个星期后百姓就已经忘记了新闻内容。

  公众的记忆其实很短,上一刻还在热议的社会问题,往往下一刻就被抛之脑后。

  想要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度,就必须在新闻的有效期之内!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华夏新闻》刚刚对于“三聚氰胺”事件做了报道,其报道内容代表着国家对于整个事情的判断,属于盖棺定论,短时间内华夏的牛奶行业只能努力整改,不敢妄想翻案。

  但时间一久,那就不好说了。这次《华夏新闻》并没有进行详细报道,相关的信息也没有公开。

  等段时间国家没有继续高压检查食品质量的时候,相关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春秋笔法把这点事定义为意外事件,或者直接隐藏过去。

  退一万步,相关企业直接说已经完成了整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百姓们又能怎么办呢?

  “老板,这是最近两天食安的情况。”

  王泽刚把厚厚一挪文件摆放在赵安面前。

  为了掌握整个市场的反馈情况,赵安让所有的实体店把每天的销售情况进行一个汇总和反馈。

  每天晚上九点“一棵树”和“格选生鲜”才关门,所有销售情况传回总公司已经接近十点,而此时赵安拿到业务部门整理的统计表,更是接近十一点了。

  赵安把头从桌上的文件中抬起,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肌肉,略带抱歉地对王泽刚说:

  “又拉着你们加班。本来还准备给你们放个长假。”

  在业务和员工的扩展方面赵安一直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这半年来食安的加班情况的确很明显。

  对于公司里的员工,哪怕工资给的再足,赵安还是有些愧疚。

  别人只是来帮你工作,而不是帮你卖命,总不能把自家员工的身体都累垮了吧。

  “老板哪得话。我们都觉得我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你看杜姐都主动留下来加班,大家都在支持你。”

  杜峨是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最近人事部门的确是相对而言最轻松的部门,但是包括杜峨在内的许多人事部门员工都主动留下来加班。他们也能帮忙整理全国各地市场的反馈情况。

  王泽刚并没有刻意吹捧赵安,也没有扭曲事实,人事部加班的确是自发组织,包括其他部门在内也没有任何的抱怨。

  这不仅仅是他们做的事情有意义,也是因为赵安个人的人格魅力。

  “算了吧,我可不想被骂黑心老板。麻烦大家撑一段时间,下半年我给大家轮流安排休息的机会。”

  笑了笑,赵安许下承诺。

  “那感情好啊。”

  这几句闲话让赵安紧绷的情绪得到稍微的歇息,他便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手中的报表上。

  果然如同赵安所猜测,“一棵树”的生意收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毕竟奶茶店的主要原料便是牛奶,处于目前舆论风暴的中心。

  不过鲁剑锋在“一棵树”的销售报表中有附上一份“全国奶茶行业临时调查”。

  调查明确指出,多个城市的奶茶店都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整个奶茶市场对于奶源都充满了怀疑,相比之下,“一棵树”的销售额变化幅度反而比较小。

  因为“一棵树”的奶源已经公开,是华夏市场上能够大批量购买到的最好奶粉。如果连“一棵树”都没有办法相信的话,那就暂时不用考虑喝奶茶了。

  而另外一份来自业务二部的销售统计也差不多,“格选生鲜”的可瑞奶粉市场反应十分平淡,连带着整个“格选生鲜”的销售业绩都有一定的下滑。

  不过业务二部同样做了一个整体市场的调查报告,整个奶业市场都有明显的波动,与鲁剑锋的结论差不多。

  两个业务部的负责人在没有吩咐与沟通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对整个市场进行了临时的调查研究,赵安心中十分满意,这证明他们二人的业务能力越发出色。

  看完所有材料,心中已经粗略的预计之后,赵安顺口询问一旁的王泽刚。

  “老王,你也看过材料了吧?有什么想法。”

  王泽刚点了点头,作为目前食安的副总裁,这些重要材料他都有提前过目一遍。

  “从这些材料来看,现在市场的反应还算正常,甚至可以用乐观来形容。虽然利润有所降低,但也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我担心的从来不是社会公众对于我们的反应。如果这件事没有任何人插手,给社会公众足够多的时间,他们也能弄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是动手得太快,太果决,某些人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会反击?”

  王泽刚犹豫了下,还是没有直接说出“他们”是谁。

  虽然“他们”让王泽刚这个土生土长的华夏人一次又一次失望,但是王泽刚并不相信“他们”还会试图颠倒黑白,也无法想象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反击。

  看着王泽刚的表情,赵安便知道王泽刚还没有对某些商人彻底失望。

  在心底叹一口气,赵安也多么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啊。但最终赵安还是说道:

  “等着看吧,这个月中旬恐怕就有行动了。”

  赵安看着天花榜上的白炽灯,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有些厌恶,但是他绝不可能不退后。

  如果他退后一步,那迄今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沫,同时华夏的食品市场也将如他记忆中一样,走向一个万劫深渊。

  果然5月14日的时候,各种反击就开始出现。

  首先是各大华夏奶业公司陆续发出声明:

  虽然之前的抽查行动中,有部分种类的牛奶检测出“三聚氰胺”。但是根据检测结果含量极低,并不会对人身体造成明显影响。请大家相信华夏本土牛奶。

  与此同时华夏奶业协会,一个由各个奶业公司共同组建的半官方组织也发出了申明:

  “三聚氰胺”的危害性并不大,我国奶业标准日后也会将三聚氰胺纳入监测范围,请大家继续支持华夏奶业的发展,支持自己的民族品牌。

  看到这些申明的时候,赵安露出了鄙夷的笑容。

  这些公司的手段,无论过多少年都不会变啊,无非就是糊弄群众,掩盖真相。

  如果不是《华夏新闻》上周才下了定论,这些公司恐怕连三聚氰胺是有害物质、他们的产品中有三聚氰胺的存在都不承认。

  甚至直接颠倒黑白,直接反咬食安一口,说食安是在污蔑、 造谣。

  而且所有的申明之中不断提及“华夏民族企业”这个词,赵安越是愤怒越是冷静,这些伎俩的确让人恶心。

  华夏民族是这个国家数千年来传承的民族精神,讲究的是礼义仁智信,而不能成为你们昧着良心赚钱的借口。

  光是这几个字赵安就已经知道这些公司要做什么了。

  果然没等几天,各大传统媒体上就出现了对于我国奶业艰苦创业的报道,讲述华夏乳业这些年所取得的成果。

  广告时间中也能够看见各种牛奶产品的身影,宣传或者说洗脑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这规模可比赵安之前苦心积虑营造的阵势大多了。

  在华夏大部分的牛奶企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想要在公司所在省份以及周边地区进行宣传,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如果不是《华夏新闻》的报道和食安集团《致消费者书》有着首因效应,恐怕百姓们的观念已经被彻底扭转了。

  而这只是华夏奶业公司反击的第一步而已,第二步则是占据“民族大义”对食安、可瑞发动道德谴责。

  在全国各地奶业报道、新闻、采访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开始比较国内外牛奶价格的差别,试图混淆视听。

  这些媒体直接选用国产牛奶在华夏的销售价格与国外牛奶在其自己国家的价格进行对比,得出牛奶价格相差无几这一荒谬结论。

  在媒体的引导下,看到这些报道的社会公众开始关注价格问题。

  他们很快“被发现”外国牛奶在外国卖得很便宜,但是在国内却卖得十分昂贵,几近翻倍。

  价格,才是大多数百姓最关心的地方。

  而这也就是这些媒体包藏祸心的地方!

  的确西方国家地广人稀、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牛奶产业普遍比较发达,所以牛奶价格直接换算成华夏币的确也不算特别昂贵。

  但这些媒体对于奶产品昂贵的运输费用、仓库费用以及海关关税只字不提,显然是在故意混淆视听。至于关税如何化作国内产业补贴,更不可能说出来。

  2000年老百姓,对于关税、政策、补贴根本没有多少概念,完全被媒体的春秋笔法所操纵。

  他们纷纷开始质疑这些外国品牌的价格是否合理,目前正在封口浪尖的食安和可瑞自然成为了第一攻击目标。

  连可瑞负责人卡尔森都多次和赵安联系,询问是否应该通过媒体进行解释,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不少华夏群众正在自发地抵制外国牛奶。

  然而赵安劝阻了卡尔森,并且对卡尔森表示这件事全部交由他处理。

  赵安根本不会落入对方的圈套,如果这个时候和对方争论这些,就会把整个事情的焦点模糊化。

  赵安想要强调的从来不是价格,而是安全。

  一旦和对方开始旷日持久的价格论战,以社会公众的记忆,“三聚氰胺”恐怕要不了半个月就会被遗忘。

  到时候对方再以民族大义来压食安,食安绝对没有任何的辩解空间!

  果然食安的沉默,让对方以为这样的策略行之有效,继续以“支持国产”的大旗压迫食安。

  媒体们对各种食品价格展开分析,而手段如出一辙,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把食安污化成为一个靠外国产品,赚国民高额利润的黑心企业。

  其实这是一件十分好辨别的事情,走进“格选生鲜”、看看“一棵树”的原材料表,查查其中有多少是华夏自产的食品,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但是在媒体面前,百姓永远是被蒙蔽和操纵的傀儡,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所有人迷失在虚假的信息里。

  媒体之可怕,在过去是这样,在未来也是这样;在华夏是这样,在海外也是这样……

  越是信息时代,个人越难以辨别真假。

  舆论攻势来势汹汹,这些企业显然是想一次性将食安彻底击败。他们不允许行业内部有揭露行业“秘密”的“叛徒”出现!

  许多和食安合作多年的供应商、需求商,纷纷向食安提出了解约,甚至没有任何的理由与原因。

  这些商人,有一部分是受到了华夏奶业公司的蛊惑,选择与他们结盟。毕竟就市值和背后影响力而言,食安远远比不上这些奶业公司。

  还有一部分商人则是认定食安会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与其到时候再觅出路,不如现在先远离这一滩浑水,寻找可靠的下家。

  一时之间,食安的产业链遭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创伤。

  或许食安能够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获得赔偿,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食安能从这场战争中存活下来。

  不过一两个周内,食安还能靠着仓库库存撑一下。在发布《致消费者书》的时候,赵安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幕,堆积了大量的商品。

  产业链虽然能够保证高昂的利润,但是一旦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出现连锁反应。

  显然现在食安的产业链还不够健全、庞大,才会被这样的釜底抽薪计所影响。

  如果现在的食安有数十亿的市值,那这些计划就不会造成任何效果。

  还好,食安并不是孤军奋战,还有两个永远都不会背叛食安的盟友——红秀食品与跃进食品。

  “爸,你不要担心,我心里有分寸。”

  赵安倚在办公室的窗户,一边与电话中的父亲通话,一边眺望远处的景色。

  又是晚上十一点,华灯满街。

  从赵安的办公室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条八车道的大街,来往的车辆开着夜光灯,似乎想要凭借两盏车灯,把整个黑夜照亮。

  “不担心才关了!你才十八岁,就搞这么大的事情,一不小心你的食安就赔进去了啊。”

  食安是自己儿子的心血,赵父很清楚赵安这几年来的努力与付出。

  “爸,我当初给你们说整个计划的时候,你们两可是举双手支持。你原话说的是‘我们农民出生,千万不能忘本’。我现在就是在遵从你和我妈的决定!”

  赵安尽可能让自己的语气轻快一些,不想让赵父太担心了。

  但知子莫若父,赵父知道这件事无论自己和孩子他妈持有什么态度,赵安都会奋不顾身。

  他很清楚自己儿子从小在经商就有惊人的天赋,他们能从农民工转变为身价数亿的商人,和赵安的天赋密不可分。

  从小到大,赵安似乎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拥有远远超过年龄的成熟与远见。

  但越是一帆风顺,赵父越是担心——赵安如果收到如此严重的打击,会不会一蹶不振。

  所谓“视死忽如归”、“死得其所”是对英雄最高的赞赏,但为什么就不能让英雄平平安安呢?有的时候这个世道真的是残忍与荒唐。

  “你让我准备的事情,我已经全部准备好了。虽然这件事拖得越久,上面重视程度越大,但是你要把握好尺度,千万不要惹火烧身。”

  “爸,我知道了,你和我妈早点休息吧。”

  寒暄几句后,赵安挂上电话,然后继续眺望远方的夜景。五月的夜风还很凉爽,让赵安大脑更加清醒。

  赵父其他的担心或许是正确的,但害怕赵安无法承受这样的高压却完全多虑了。

  曾经的赵安承受着整个古典音乐圈的评议,无数次在夜里失眠,他都硬抗了过来,赵安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抗压能力,或者说他对于物质的成败并没有那么在意。

  他现在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关牵连的人太多了。

  说高尚点的确甚至可以称得上“为生民立命”,就算说小一点,他也有整个支持他的食安公司需要考虑,以及还有一个赵安想永远保护的人。

  这让他必须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就在赵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办公室门突然被推开了。

  “你怎么来了?”

  赵安甚至没有回头便知道来的人是计嘉树。

  有的人一旦与你靠近,整个世界的氛围都会发生变化。

  赵安正准备回过头与计嘉树面对面交谈,一双温暖、有力的双臂,从背后环住了赵安的腰。

  “我来看你啊!”

  短短的五个字,充满了活力,让赵安心底那些许不安瞬间如同青烟消散。

  赵安知道计嘉树今晚才从外地飞回京城,他早就打电话让计嘉树回家好好休息,结果计嘉树还是直接赶来公司。

  想见到彼此冲动如此强烈,哪怕中间隔着万水千山,也不值一提。

  感受着搁在自己肩膀上的脸,在所有人面前成熟稳重,甚至完美无缺的赵安,突然颇不自信地说了一句:

  “小树,你说我会成功吗?”

  “当然会啊。你可是我一直追赶的目标,没有谁比你更强大!”

  “万一我失败了呢?”

  “我养你好了。”

  “你可别忘你也是食安的鼓动,我破产了,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我还会唱歌啊,大不了我带你去天桥上卖艺。我拿个话筒唱歌,你就拿个铁盆在旁边收钱好了。”

  “问题是这样你可能养不活你自己。”

  “你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我就是说你吃得比较多而已。”

  “赵安,你死定了!”

  计嘉树把赵安的头扭过来面对自己,想要和赵安讨个说法。

  结果两人刚刚四目相对,赵安直接反手死死搂住计嘉树的腰,然后忘情地吻住计嘉树,温柔而又急迫。

  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缝隙,仿佛这样赵安便能从计嘉树身上汲取到无穷无尽的勇气,然后披荆斩棘、一往直前。

  窗外依旧是夜晚的大街,不少司机关上了远关灯,因为他们发现黑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黑。

  道路的两旁有万家灯火,足以为他们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