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乡兵
作者:季夏武      更新:2019-12-07 22:50      字数:6846
  在“一窝蜂”之后展示的便是“神火飞鸦”,如果说“一窝蜂”是后世“喀秋莎”一样,攻势如瓢泼大雨,让人防不能防,躲无处躲。

  那“神火飞鸦”就是“东风快递”,既可以配合优秀的射手,进行精准打击,也可以集群发射,破阵夺城。

  尤其是在攻城战中,绑有火药筒的箭矢被射到城头,剂量足,威力大的火药筒造成的二次伤害足矣为攻城先登清出一块至关重要的落脚点。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先登门攀爬城墙之时,由弓弩手一刻不停的发射。比起因为准头偏差,攻城先登冲锋时就不得不停止发射的投石机,“神火飞鸦”能提供的掩护效能显然更高。

  北宋在不久的将来,就要一反常态,去进行一系列的进攻战。包括西军高光的时刻,第五次攻夏战役,以及西军损失惨重的联金攻辽战役。

  联金攻辽是一步好棋,若是能达成预想中的战果,收复大半燕云,夺回那些至关重要的关隘,那北宋将立于不败之地。

  而宋徽宗赵佶将完成自开国以来,数代皇帝大臣都渴望达成的成就,必将名留青史。主持征战的童贯也将超越他的前辈秦翰,李宪,一跃成为大宋最能打的宦官。

  可惜,赵佶和童贯皆被那美好的前景迷住了眼睛,而忽略了北伐主力,西军,已经无力继续北伐的事实。

  当时的西军灭青塘,攻西夏,镇南蛮,平方腊。短短几年之内,转战何止万里!除西夏攻坚战外,几乎是逢城必克,遇敌必摧,成就童贯的赫赫威名。

  而代价是西北禁军人马俱疲,损失惨重。兵员一直得不到补充,底层士卒思念家乡,高层将领也无了战意。

  本以为平了方腊就可以返回西北,结果又千里跋涉被派到华北平原。更悲惨的是,当白沟河初战不利,童贯竟下令后撤!

  西军是山地重步兵军团,如今要在辽国骑兵眼皮子底下后撤!还是在辽国骑兵最熟悉的平原上!种师道等西军将领据理力争,然而皆是无用功。

  当西军百般防备,后撤到雄州时,这磨难尚不算完。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师道几不免甫达雄州,贼兵大至。宣抚下令止军不得入。”

  连日赶路,士气涣散的西军,在童贯的命令下,不得不背城而战。至于结果:

  “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

  大宋西北禁军经此一役,损失殆尽。而种师道等西军将领,被童贯以“天性好杀,助贼为谋”的罪名弹劾。

  一代名将种师道,就此致仕。而此时北伐的主力变成刘延庆,刘光世父子。在这父子俩的一番操作下,十万大军被萧干万余人所破,郭药师打下的幽州也复陷敌手。

  在耶律淳病死,北辽皆无战心的情况下,宋朝灰溜溜的被赶出了辽境。在赵佶,童贯,刘氏父子的“努力”下,北宋失去了最后一支野战力量,也向金国暴露了北宋王朝软弱不堪的实情。

  自此,北宋彻底丢失了最后一线生机。而居庸关,山海关,古北口这一系列大宋子民魂牵梦绕的名字,再度回归汉人手中,已是两百年后的事情了。

  越想越气的傅晓鞍猛然挥拳,一拳砸断了摆放在面前的茶桌。随后在众人不知所以然的眼神中,愤然离去。

  回到府邸,傅晓鞍直奔傅太公书房。敲门问候,待傅太公一声“进来”之后,推门而入,低声说道:

  “祖父,孙儿意欲创建乡兵,以家中未成年子弟及庄内住户填充,行新军之法,为我日后进入西北禁军做准备!”

  傅太公放下手中的毛笔,望着一脸愤恨之色的二孙,询问道:

  “为何如此急切?你方八岁,待你入西军至少还得六年,如今便做准备,为时尚早啊!”

  “祖父,时不我待啊!孙儿虽尚年幼,但自得神人授梦,便已心智成熟。且目睹那历史记载,字里行间皆是我大宋君臣无能,子民沦为猪狗!祖父,孙儿等不下去了!”

  傅晓鞍边说边抬起了头,直视傅太公,双拳紧握,声音也是越来越大,说道最后,几近咆哮。

  而傅太公望着平日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二孙此刻的状态,怒发冲冠,瞋目切齿,脸上表情形如恶鬼。

  傅太公知道,自己这二孙必定是又回忆起那梦中记载,所以才没了平日里的庄重。摇了摇头,说道:

  “本因你年纪小,我同你婆婆皆不愿看你吃苦,便想多留你几年,但如今看来,是留不住了!也罢也罢,我孙得神人指点,天生便是要做大事之人!建乡兵一事,我准了。族中子弟,尽你挑选!”

  傅太公顿了顿又说道:

  “我今日便赐你表字,诚勇。《九歌·国殇》记载: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又曰:诚勇必有难慑之色。你要走的路,千难万难,我帮不上你了,只愿你能如此二字,内心勇敢,面对一切!”

  “多谢祖父!孙儿知祖父,祖母爱护之意。可孙儿既得仙缘,为了我神州大地,为了我汉家子民,恕孙儿不孝,违背祖父舐犊之情。”

  傅晓鞍双膝着地,额头重重的磕在地上。他知道,当他跨出这一步,将再也无法回头。甚至会连累到家中亲人,可傅晓鞍不得不去走。

  如今得祖父支持,可以掌握自己的第一支军事力量,虽然只是乡兵,但也是一切的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自己用心,乡兵未必就弱于那些禁军。

  从傅太公书房走出,傅晓鞍带着的是傅太公亲笔写的许可,有了这张纸,傅晓鞍在家族中的身份便如同傅太公一样。

  命下人将大哥傅晓闻叫来,傅晓鞍坐在大厅思索起这乡兵的组建,至于为何只叫傅晓闻,是因为这府上只有他们二人赋闲,其他人都有事务在身。

  族内的闲散子弟,皆在城外的庄上过活。若是平日里,傅太公也会在城外的庄子里。此番是傅晓鞍挂念着工坊,不能回庄,不然也不会住在这城里。

  比起那守城的厢军,傅家男女老少更愿意相信自家庄户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