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
作者:游园梦      更新:2020-05-04 17:40      字数:6284
  “哼,楚国公,你倒是举贤不避亲!”王太师一听张岳的名字,好像一副我早就猜到的样子。

  “哪里哪里,吾儿张岳,早年在大同担任过蓟州都督,对鞑靼较为熟悉,老对手了。再说,吾儿虽不成器,也还算是个将才,这种奇兵袭扰的战术,再熟练不过。”楚国公张扬慢腾腾的喝了一口茶,笑呵呵的回应到。

  “不错,我赞同楚国公的提议。”这次发话的是尚书右仆射张恩,没错,他是张扬的内弟,还领着工部尚书的职务。

  “诸位同僚,你们的意思呢?”朱骥四下望去,询问着其他人的意见。

  “张岳领军出征,我没意见,可是现在琅琊王也离开中都,中都守备应该交给谁?”中书侍郎崔昕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自然是清河郡王了。”楚国公张扬答道。

  清河郡王卫将军姬承,乃是当今陛下的侄子,沉稳厚重,被视为大都督姬烈的接班人。

  “我看不可,姬承资历尚浅,难以服众。”尚书左仆射裴清提出异议。

  诚然郡王之身,皇子王孙,然而军中最重军功,姬承升任卫将军之职仅两年,确是难以服众。

  “不是还有左右都督吗,还有骠骑、车骑二位将军,还有中军大将军曹霖。”韦銘应道。

  “曹霖不行,不可把中都交给一个外族。”王靖皱眉说到。

  中军大将军曹霖,新罗人,从小来到大唐,在征东战役里立下大功,又曾舍身护驾,救过当今圣上,深得信任,执掌中军,拱卫中都。

  “王太师此言差矣,曹将军赤胆忠心,这样说岂不是寒了我大唐将士的心。”中书令于青抚须笑呵呵地说道。

  于青,时任中书令领礼部尚书,早年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在先帝时,曾凭一张嘴,说退鞑靼二十万大军,成功保下北疆数百万姓名。

  “于太傅,我只是就事论事,没有别的意思。”王靖一听,也觉得说的过分,告罪了一声。

  “诸公,我得到消息,左都督武閔要随军出征,右都督方悦要督运粮草稳固后方,中军大将军曹霖统领内兵,权柄过重,不可再放权,现在老夫看来只有骠骑、车骑二位将军合适。”朱骥看各持说法,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可骠骑将军这两年身体有恙,还兼军训班值的事,我看就交给车骑将军刘平吧。”

  “善。”于青第一个提出赞成。

  “我同意。”楚国公张扬笑呵呵的说到。

  “同意。”

  “同意。”

  “同意。”

  “同意。”

  “同意吗,王太师?”朱骥问到。

  “你们都同意了,我还说什么。”王靖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到。

  “那好,大将军不在,视为弃权,全票通过,崔侍郎,请旨吧。”

  于青对崔昕说到。

  “诺。”

  .......

  太师府

  “欺人太甚!”

  王太师气的摔了手里的杯子,今日廷议,朱骥摆明了看破他的想法,故意安排刘平来守卫中都,还好这个刘平是个中间派,平日里谁也不联系,在朝中也是个异类。

  “兄长,刘将军是个求稳的人,起码比给了张扬要好。”王炎州听说是刘平,心里有些失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不想当一军统帅,遍看中都的诸将,只有自己半只脚像踏入了养老行列。“没事,我手上还管着来编练的备操军,只要刘平不插手,我有七成把握。”

  “只有七成吗?”王靖抬头看向王炎州。

  “毕竟曹霖手上的中军也不是吃干饭的,我担心的是他。还有那个姬承。”王炎州说到。

  “我来解决,姬承手上那只虎贲营好解决,曹霖,我得想想办法。”

  王靖闭上眼睛,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法子。

  .........

  于府

  “父亲,我听说大军要出征了”发话的是于家的小儿子于烈。于烈,于青四子,今年二十有三,现任都督府录事参军。

  “你怎么回来了,这次出征你不去吗?”于青看着这个小儿子,一阵头疼,于烈从小就调皮捣蛋,长大后无心仕途,不得已,托关系送去了都督府上当个录事参军,想磨练磨练。

  “大都督说了,说这次是轻兵支援,守土为主,拼命的是征北军,让我跟着右都督押运粮草即可,右都督调派粮草先行一步,我跟着第二批去。”于烈笑嘻嘻的说到。

  “你呀,儿啊,此次虽说不是前线拼命,但你也要认真一些,切不可玩忽职守,须知军令如山,军法无情。”

  “放心吧,父亲,儿子虽然文不成武不就,但是轻重还是醒得的。”

  “如此最好,好了,你去看看你几位兄长,何时回来,今天我让厨房准备一餐给你壮行。”孺子可教,于青还是很高兴的,让于烈去找他的几位兄长。

  “好嘞,得令!”